第五章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6

第五章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6

ID:21919042

大小:198.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0-25

第五章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6_第1页
第五章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6_第2页
第五章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6_第3页
第五章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6_第4页
第五章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6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五章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五章旱地农业蓄水保墒工程技术第一节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和土壤蓄水保墒机制一、旱农地区水资源特点中国旱农地区水资源的基本特点是:降水有限,水资源数量少,作物水分亏缺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旱十分突出。且降水年变率和季变率大,旱灾频率高;降水强度大.洪涝威胁,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蓄水保墒难;地形破碎,水低田高,用水难度大。但由于旱农地区面积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差异大,因此旱农区内不同地区,不同地块上述特点的程度不同,应采用的措施也不尽相同。(一)降水有限,水资源数量少,作物水分亏缺量较大半干旱偏旱区多

2、年平均降水量在250一350mm之间,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200一250mm。地上和地下水贫乏,每亩耕地和草地每年只有10m3左右水资源,仅为全国亩均水量(1753m3)的0.06%,作物平均亏缺100一130mm的水分。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50一450mm,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250一400mm。地上、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少的每年每亩平均仅为33.2m3,仅占全国亩均水量的1.9%;多的每年每亩平均为139.2m3:也只占全国亩均水量的7.9%。作物平均亏缺多的达60mm,较好的情况可略

3、盈20mm,但不稳定。半湿润偏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0一600mm,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400—500mm。黄河、海河和辽河流经本区,水资源较前两区丰富,但亩均水量也只有188—280m3,是全国亩均水量的11%一16%。(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旱突出;降水年变化率、季变化率大,旱灾频繁中国绝大部分旱农地区内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6—8月或7—9月3个月内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50%一70%,而春、冬两季6个月内仅占10%一20%。从而造成春旱突出,一般春旱频率达70%,严重的达90%以上。另外,降水年

4、变率和季变率大,一般来说,降水变率出东北至西北逐渐加大,如东北地区一般为15%一20%,华北地区为25%以上,西北内陆地区最大,可达30%一40%。各地最多与最少的年降水量的差异一般为2—3倍(如榆林地区,年降水量最多曾达578mm,最少则仅为192.2mm,相差3倍),也有更大的,如呼和浩特,1959年降水量为929mm,而1966年仅为155.1mm,相差6倍之多。由于夏季季风的影响,不仅年降水变率大.也使季变率大。如榆林地区,7月平均降水为96.6mm,但最多年曾达213.6mm,而最少年仅为l9.2

5、mm.相差达10倍以上。由于年变率和季变率大,干旱必然频繁,因而有“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等说法。(三)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旱农地区多暴雨,如黄土高原16个县市20一28年内共发生1710场暴雨,年暴雨次数少则1.32次,多达6.10次,最多年甚至达l2次。暴雨多集中在6—8月。单场暴雨持续历时在3小时以内的占70%一80%,历时1小时以内的暴雨强度大,出现的机会也多,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降雨类型。暴雨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81.4%~93.4%.其中强度流失面积占4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

6、达4000一10000t/km2:“三跑田”比比皆是。暴雨还引起严重的洪涝灾害。(四)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蓄水保墒艰难我国旱农地区冬春季节,盛行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因而土壤水分剧烈蒸发,蒸发量常成倍地大于降水量,致使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偏低。春季土壤大量失墒,影响春播作物发芽,甚至在半湿润偏早地区,春季土壤耕层水分也常常难以保证全苗。(五)地形破碎,田高水低,有水难用我国早农地区除部分是平整的川地和低塬外,多为丘陵沟壑地区,占旱农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原,高平原既少又高,河床深切,水面低下,高低相差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有

7、水难利用。另外,有许多地区地下水埋藏很深,常达一、二百米,打深井提水灌溉也很困难。一些墚峁纵横的丘陵沟壑区,更不利于灌溉。从上述各点看到我国旱农地区的水资源在数量上不足、不稳,而且利用难度大。因此,如何充分地利用全部的天然降水将其蓄于土壤中,以供作物生长发育之需,成为发展旱农生产、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课题。二、早农地区全年土壤墒情季节性变化概况我国旱农地区主要是雨养农业,作物需水依靠天然降水,但天然降水的数量和季节与作物生长的需要常常不相协调,因而严重地影响作物的产量。为了搞好旱地农田的蓄水保墒工作,提高降水

8、的生产效率,给旱地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条件,就需要了解旱农地区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规律。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除了受气候上雨量分布的影响外.还受气温、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和耕作措施的影响,因而农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有与雨量分布不一致之处,如在冬季严寒、高纬皮地区,春季融冻返浆,几乎是一年小土壤最湿的时期,但在气候上春季却是旱季。我国北方早农地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一般可分为:墒情相对稳定期或称冻结期,失墒期及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