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分子基础

2011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分子基础

ID:21915648

大小:697.5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5

2011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分子基础_第1页
2011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分子基础_第2页
2011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分子基础_第3页
2011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分子基础_第4页
2011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分子基础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4 遗传、变异与进化1 遗传分子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状元源http://zyy100.com/免注册、免费提供中学高考复习各科试卷下载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资源下载专题四遗传、变异与进化小专题一遗传的分子基础核心考点整合考点整合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项目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结果分析R型细菌无毒性、S型细菌有毒性;S型细菌内存在着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S型细菌的其他物质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2、”S型细菌体内的DNA是“转化因子”,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来源:状元源zyy100K]①标记[来源状元源zyy100K][来源:Z+xx+k.Com]细菌[来源:状。元。源Z。y。y。100K][Z_yy_100x_k.Com]细菌+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状元源科.网]细菌+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来源:zyy100.com][状元源状元源]②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35S的细菌―→含35S的噬菌体噬菌体+含32P的细菌―→含32P的噬菌体③噬菌含3

3、5S的噬菌体+细菌―→状元源打造最全的免费高考复习、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更多资料请到状元源下载。状元源http://zyy100.com/免注册、免费提供中学高考复习各科试卷下载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资源下载体侵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检测到35S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新形成的噬菌体检测到32P分析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宿主细胞内,而是留在细胞外;32P标记的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

4、NA遗传的,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特别提示:①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特征而确定的。②S型菌DNA重组到R型菌DNA分子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应无放射性,若存在放射性,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已被释放出来。原因之二是部分噬菌体并未侵入细菌内。【例1】(2010·广东综合)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

5、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解析]这两个实验都没有经过重组DNA片段和诱发DNA突变;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答案]C[知识总结]对“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这一经典实验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1)实验思路:该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实验技术

6、: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培养技术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中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技术。(3)实验应用:在体内转化实验中,利用加热处理获得的S型细菌,虽然不再具有致病性,但仍具有免疫原性,机体会产生针对S型细菌的抗体。因此,在免疫学中,常利用加热等方法对病菌进行灭活处理,以获得减毒疫苗。【互动探究1-1】(2009·宁夏模拟)用32状元源打造最全的免费高考复习、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更多资料请到状元源下载。状元源http://zyy100.com/免注册、免费提供

7、中学高考复习各科试卷下载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资源下载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解析]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

8、若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中就具有了放射性。[答案]A【互动探究1-2】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一段时间(合适的范围内)后离心,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