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05585
大小:52.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0-25
《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
2、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我国财政政策的简要回顾与效应评析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依托机制(体制)转变与基本情况概述 (一)从分权“突破口”到分税分级框架建立:财政体制变革中财政政策向“间接调控”转变 中国渐进改革的初期,与农村改革、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一道,财政是在传统体制上打入楔子的“突破口”之一,从1980年起改变以往“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集权型财政体制,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权型财政体制。这一阶段的种种安排,都是为正面启动城市改革和宏观、微观配套改革准备条件。财权向地方下放之后,在企业层次上先后进行了企业基金制和企业利润留成制的改革试验,又
3、前进到一、二步利改税,试图在对外开放、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培育市场的大背景下,通过放权让利和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达到搞活企业、解放生产力的改革目的。 1985年,以利改税为基础,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年后,又调整为“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权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又很快暴露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地区割据、财力分散和运作失范,企业难以真正搞活,政府间财力分配也难以真正规范和稳定。 经过反复的问题剖析、理论研讨、国际经验借鉴和试点经验总结,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财政改革与整体改革配套的轴心逐步得到明确,即认识到应建立以分税
4、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从政府财力收支的制度框架上,改变凭借行政隶属关系压抑和损害经济运行效率的“条块分割”,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二位一体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使宏观经济管理由传统的直接控制,转为政府运用政策工具、通过市场中介间接调控的新经济运行机制。 1994年,中国推出财政、税收的配套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成为由“行政性分权”(分灶吃饭)向“经济性分权”(分税分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在新体制下,中央、地方划开事权,各自掌握不同税种,同时也保留若干比例明晰、规范划分的共享税,以自己的收入安排支出,形成各级独立的预算(同时
5、也发展力求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企业则在税法面前一律平等,不分大小,不论行政级别,不再考虑行政隶属关系,依法既交国税,又交地方税,走向明晰产权和公平竞争的道路。 这种分税分级的新财政体制,内在地要求财政政策的设计和运用以经济杠杆(经济参数形式)为主,成为中国财政政策在体制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两个转变”进程中,向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境界靠拢、提高政策效力的制度依托。 (二)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而努力:连年赤字的发生与财政困境 中国“两个转变”启动时的“历史欠账”堆积如山,为了达到以改革促进发展和长期稳定、以稳定保证改革开放与发展基本环境的目的,把握住经济发展这个“硬
6、道理”贯彻现代化基本路线,所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又层出不穷,千头万绪,政府体系所需要的财力规模极为巨大,远远超出常规。因此,历史积累因素和现实压力因素的综合和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迫切要求,便马上形成了极度的财力紧张和明显的财政困境,赤字连年发生,持续至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分权过程中逐年下降,由1979年的%降为1995年的%,以后才有小幅回升。 (三)转轨中政府财力体系的多元化:预算外收支的膨胀与治理 经济转轨中分权改革的实施,以及政府资金面临的多方面巨大需求压力,使“预算外”、“制度外”资金迅速增长,在一些阶段甚至急剧膨胀。中国的“预算外资金”早在50年代初就为
7、调动地方、国营企业“积极性”而设立,但一向规模不大,到80年代之后,以远高于预算资金的速度迅猛扩张,1992年时,已相当于预算资金规模的%。到1993年,改变其管理范围与统计口径规定,将企业专项基金和税后留利从“预算外资金”中排除出去之后,由地方财政和政府主管部门掌握的预算外资金年度收入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1/3以上,1996年又跃升为%。1997年再度调整预算外资金口径,不再包括纳入预算内列收列支的若干项政府基金收费收入,其总规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