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背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背离[]冯至与穆旦都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优秀的现代派诗人,他们有意识的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但冯至并没有与中国古典诗歌彻底决裂,在抒情方式的表达,诗歌意象的选取方面都与古代诗歌保持了某种内在联系,其诗作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文论智慧的光芒。而穆旦则选择完全背弃古代诗歌传统,他拒绝在诗中借用文言辞句,致力于从现代口语中提炼诗句,避免或融进西方语言的理性和逻辑成分。这也是穆旦的智性抒情诗要比冯至的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冯至;穆旦;传统文化;继承与背离 []I206[]A[]1671-5918(2010)05-012
2、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65[本刊].hbxb. 冯至与穆旦对于古典诗歌乃至古典文学的态度并不相同。在父亲的教诲下,冯至很早就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学,据蒋勤国在《冯至评传》中的记载,冯至很早就阅读了《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左传》、《史记》、《韩非子》、《庄子》、《说文解字》古典文学书目,聆听过潘云超讲的汉魏六朝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黄节的汉魏乐府、南北朝诗,以及沈尹默的唐诗等。正由于自小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和影响,冯至有着极为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创作时,这种积淀便会
3、在不经意间流诸笔端,使得冯至的不少诗歌都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渊源。此外,诗人的童年是忧郁孤寂的,其不幸的身世遭际和忧郁感伤的性情,“形成了大学时代冯至这样的审美取向:他喜欢那些‘身世有难言之隐’的作家作品,欣赏他们有带有感伤情调的作品。”冯至曾入迷的沉醉于我国唐诗、宋词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对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具有感伤意绪的晚唐诗人甚是推崇。 然而穆旦却始终与古代的诗歌传统保持距离,认为受旧诗词的影响过大会对创作新诗不利。在总结自己的创作时,穆旦说“总的说来,我写的东西自己觉得不够诗意,即传统的诗意很少。这在自己心中有时产生了怀疑。有时觉得抽象而枯
4、燥;有时又觉得这正是我所要的:要排除传统的陈词滥调和模糊不清的浪漫诗意,给诗人以hardandclearfront。”唐湜也曾对穆旦的诗做过这样的评价:“他的诗里很少中国人习惯的感性抒情与翩然风姿,因而不容易叫人喜欢,可陌生与生涩一经深深探索,又给人一种莫大的惊异,乃至惊羡。” 为什么穆旦在诗歌上侧重于背弃中国传统诗歌资源呢?关于这一点,余世存先生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为了抒写他博爱而日益加深加剧的大忧患、大痛苦,他所寻找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明确与中国传统艺术划界。一般认为,中国传统诗歌的长处是情感上的抒写,而且这种抒写是远距离的,它的远看一团团浓浓的
5、诗意,它的近读字句滑润的韵腔,它的意境,它的灰色的近乎冷漠的心,它的自品自欢的精神自足世界,造成了中国文学的骄傲,但也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和生存障碍。” 冯至与穆旦对传统诗歌的不同观点直接影响着他们二人的创作。冯至曾在晚唐诗、宋词的影响下写抒情诗。由于晚唐诗、宋词那种哀婉、感伤、忧郁的情调与诗人的心境极其吻合,冯至在创作中便经常化用古典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意绪。如:“醒后正黄昏/窗外雨声浙浙/啊,初春的暮雨/把我的心儿掩埋了/眼前又是一春的/落花飞絮”(《暮雨》),诗中“黄昏”、“暮雨”、“落花”、“飞絮”等意象,让我们联想到北宋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
6、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在淅淅沥沥的初春暮雨中醒来,入目的是落花纷纷,飞絮飘零,凄清、苍凉、阴郁的空气里,“我的心儿”在静默里幽幽掩埋,传统诗中伤春、惜春主题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中重现,虽是完全迥异的新篇,却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 而穆旦的诗歌中绝少古诗中常用的典故之类,但却可以找到诸如“Henry王”、“玛格丽”等西方文学或现实中的人与物的名称。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与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诸多相近之处,比如他的荒原意识之于艾略特、对现实的敏感以及语言的现代化之于奥登、渴望建立信仰的努力之于叶芝,这一切都在暗示着他与西方现代文学之间的
7、紧密联系。这种异域的文学资源的借鉴既使他走在了时代诗歌写作的最前列,但同时也使他遭遇了诗歌难以融入读者的尴尬。穆旦没有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更多的东西,而却主动从西方文学中去发掘资源,从他的诗歌理想来说也许理由是充分的,但是他的诗歌的读者们却是长久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对西方文学的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等都还不熟悉、不习惯,所以当他们面对穆旦的诗歌时,难以真正地进入,就不难想象了。 冯至与穆旦同样面对着复杂严峻的社会现实,需要以某种抒情方式做出自己的主观表达,冯至选择的是更加接近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即一种顺应天地万物的中和之美,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
8、伤的节制之美。中国古代讲求“中和”之美,强调节制,一般不主张感情表达过分热烈,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方式也多是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