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

ID:21900064

大小:1.66 MB

页数:102页

时间:2018-10-25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_第1页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_第2页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_第3页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_第4页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采矿毕业设计(宝山煤矿120万t新井设计说明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交通位置宝山矿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煤田四道柳矿区南部,行政隶属伊金霍洛旗新庙乡管辖。距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50km,距旗府所在地60km,距东胜市45km。井田南北平均长5.43km,东西平均宽4.8km,面积24.88km2。本区对外交通尚属方便。矿井经束会川与边贾运煤专线相连,距离3km;边贾公路与包府运煤干线相连,距离8km;经包府公路可将煤炭运往东胜市,矿井距达拉特电厂112km,距包头~神木铁路沙沙圪台车站39km,并有简易公路相通。宝山井田交通

2、位置图如图1-1-1所示。宝山井田交通位置图图1-1-11.1.2地形地貌及水系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区域性分水岭“东胜梁”的南侧,勃牛川、束会川位于本区的北、东、南部。地表大部被风积砂覆盖,由于受水流、风蚀等影响,区内沟谷纵横交错,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极不发育,是典型的高原侵蚀丘陵地貌。区内地形基本呈西部高四周低的形态,最高点位于本区西部,海拔标高+1290.5m,最低点位于束会川,标高+1149.0m,地形最大标高差141.5m。本区域属黄河水系,勃牛川、束会川环绕本区,勃牛川位于井田东侧,为常年地表径流(冰

3、冻期冻结),水流注入黄河。束会川随季节变化可形成溪流或洪流,水流汇入勃牛川,次一级沟谷较多,均为间歇性沟谷。由于矿井主采煤层的底板标高高于沟川洪水位线,雨季洪水对井下开采一般无威胁。1.1.3气象及地震本区属于半沙漠、半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太阳幅射强烈、日照丰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而短暂。年降雨量为194.7~531.6mm,年蒸发量为1875.0~2657.0mm。气温最高为34.2℃,最低为-25.1℃,年平均气温为7.2℃。春冬两季风力较大,一般在4级以上,最大风力

4、可达10级,年平均风速3.5m/s,风向多为西北风。冰冻期较长,最长冻土天数为167d,最大冻土深度为2.04m。本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北缘,鄂尔多斯台向斜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稳定的构造单元。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照原烈度6度,为弱震区,一般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历史上亦无破坏性记载。1.1.4矿井电源矿井附近的主要供电电源有:距离本矿井南部11km的新庙新建110kV变电站、另外有新庙35kV变电站、四道柳35kV变电站和乌日图高勒110kV变电站。矿井现有电源

5、引自新庙35kV变电站,10kV高压线路通过矿井工业场地,现有100kW变压器一台。本区电源能够满足矿井建设、生产的需要。1.2井田地质特征1.2.1井田地质概况1、区域构造东胜煤田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胜隆起之东南边缘地带,基本构造形态表现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25°W,倾向S65°W,倾角1°~3°,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断层不发育。2、井田构造本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1°~3°,未发现断层,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无岩浆岩侵入,属于构造简单地区。1.2.2地层本区位于东胜煤田浅部露头区,受

6、新生代地质应力的作用,使煤系地层在沟谷中裸露于地表。区内揭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Q),分述如下: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该组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普遍发育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是典型的曲流河沉积体系。厚度6.40~23.21m,平均17.09m。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该组为区内含煤地层,四道柳找煤区广泛出露,在本区遭受后期剥蚀后,被第四系黄土及风积砂覆盖。其岩性组合:顶部、底部主要为灰白色泥质胶结的中粗粒

7、砂岩,顶部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底部石英含量较高,白色砂岩特征明显,可作为延安组顶底界面的标志层。中部岩性组合为一套浅灰色,风化后呈灰黄色、浅黄色的各粒级砂岩;灰色至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局部含少量钙质砂岩。发育有水平纹理及波状层理。区内含3、4、5、6、6下号煤层。该地层向东南方向厚度变大,厚度80.15~138.31m,平均106.92m,与下伏地层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第三系上新统(N2)该组地层在区内局部残存。岩性组合为一套暗红色、褐红色砂质泥岩和泥岩,含丰富的呈层状发育的钙质结核,半胶结

8、状。由于沉积后期风化剥蚀的作用,厚度变化较大。据钻孔揭露厚度0~37.00m,平均18.0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4)第四系(Q)由砾石、冲洪积砂及粘土混杂堆积而成;残坡积物及少量次生黄土分布于山梁坡脚地带,由砂、砾石组成,局部地段含少量次生黄土;据钻孔揭露厚度0.50~42.87m,平均13.42m,不整合于一切老地层之上。地层特征见表1-2-1。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