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央行加息迫在眉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央行加息迫在眉睫? [摘要]近期,对于央行将要加息的传闻愈演愈烈,2月份CPI指数%,已高于目前一年期%的贷款利率,预计3月份CPI数据不容乐观,可能会达到%-3%,部分媒体及经济学家预言,央行加息迫在眉睫。然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敖亚洲论坛上指出“央行的首要责任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也就是说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防止信贷的过渡扩张”。部分经济学者也认为现阶段经济回暖的基础尚不稳定,如果贸然取消经济刺激政策,将会导致经济衰退。笔者通过分析近10年央行利率政策调整的效果,认为现阶段还不能确定是加息的最好阶段,应该确认实体经济已经回暖,使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更好的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相匹配,这才是现阶段最为重
2、要的经济政策调整目标。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CPI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 近期,对于央行将要加息的传闻愈演愈烈,2月份CPI指数%,已高于目前一年期%的贷款利率,预计3月份CPI数据不容乐观,可能会达到%-3%,部分媒体及经济学家预言,央行加息迫在眉睫。然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敖亚洲论坛上指出“央行的首要责任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也就是说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防止信贷的过渡扩张”,同时在记者采访询问到央行加息的传闻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谁说央行要加息的?”的话来回答记者提问,这是否表明央行近期不会对利率政策进行调整呢? 一般来说,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国家会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例
3、如现阶段国家通过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就属于通过宏观财政政策手段调节。而利率政策则是货币政策中最为重要的调控手段。在典型市场经济国家,利率机制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一条最为重要的路线。作为货币政策有效的理论支持者,凯恩斯学派认为正是通过利率这个中间变量的桥梁作用,货币政策实现了其对产出的影响。具体说来,货币供给增加以后,实际利率下降。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资金成本的下降,就会导致投资上升;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可能引起他们在房产和耐用消费品上的投资支出增加。相应的,投资支出的扩张引起产出上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作为货币政策传导中间环节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这使得利率传导机制能够发挥更大
4、的作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名义利率,但是一旦名义利率为零,就无法再降低名义利率。可是,进一步扩张货币却可以使通货膨胀预期增加,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下降。这样,即使名义利率为零,扩张性货币政策仍然可以起到增加产出的目的。 应该来说,近十年以来,央行采用货币政策手段来调整经济发展的行为是比较频繁及显著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央行为了克服商业银行“惜贷”行为,采取了有力措施放松银根。1998年3月、7月、12月及1999年6月,央行在较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四次降息,而且在1998与1999年两年内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998年由13%下调至8%,1999年由8%下调至6%。但执行结
5、果如何呢?与实体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贷款二年内平均同比增长,M2平均同比增长,消费物价指数平均下降%。放松银根的政策意图不甚理想。进入2000年,尽管M2的同比增长率为%,比1999年的%下降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不大,但信贷的同比增长率却在1999年%的低水平增长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到%的水平。当2001年信贷出现逐步爬升时,央行于2002年年初又宣布第八次降息。尽管如此,从2000-2002年8月约三年内,平均贷款同比增长率仍为11.2%,比1998-1999年两年间的平均贷款同比增长率仍低了个百分点。此期间,消费物价指数为%,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完全消失。可见,中国人民银行1996-2002年7年
6、间,连续八次降息。除了个别年份外,其目的很清楚,就是通过降息适度放松货币、信贷的供应。但从执行结果看,除第8次降息外,其他一些年份的货币、信贷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另一些年份的表现则很不规则。 2002年8月开始,货币、信贷增速加快,到2003年年中尽管遭受“非典”袭击,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仍进一步加快。为此,央行频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意图予以收缩信贷,但货币、信贷的增长势头仍不减。迫不得已,央行在2003年8月间宣布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一个百分点。配上窗口指导及其他有力的行政性措施,2003年第四季度货币、信贷增长势头得到控制。但从全年看,2003年仍为亚洲金融危机后货币、信贷的同比增长率
7、最高的年份,而且也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贷款增长速度高于货币增长的现象。2004年初在CPI逐月增加的情况下,4月份央行针对房地产投资进行了信贷适度紧缩,并于10月底小幅度提高存贷款利率各个百分点,05年3月17日再次上调了个人贷款利率,然而收效并未明显。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当时经济运行情况和通货膨胀形势看,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