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81550
大小:1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宿迁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沉湎(miǎn)狙击(jū)搭讪(shān)按捺(nài)不住B.深邃(suì)绮窗(yǐ)贫瘠(jí)灯影幢幢(chuáng)C.跌宕(dàng)饿殍(piǎo)隽永(juàn)泅水(qiú )D.氤氲(yūn)戕害(qiāng)炮烙(páoluò)纤腰束素(qiān)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去
2、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A.熨帖身临其境意蕴B.熨帖设身处地意蕴C.妥帖身临其境意境D.妥帖设身处地意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好的,他精雕细琢这一美景时,虽然文章的描写很细致,但没有丝毫的过分,把握得分毫不差。B.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C.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D.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把以儒
3、家的理想作为追求目标,心忧天下,锐意进取,建功立业。4.下列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雨巷》)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致橡树》)C.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D.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相信未来》)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路连接着家与前方。▲。▲。▲。▲,▲,▲。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①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②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
4、可归的感觉③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7④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⑤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⑥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A.③⑥①④②⑤B.①③⑥④⑤②C.④⑤③②①⑥D.②③④⑤⑥①6.《奇趣绝妙对联》曾记载,明代的解缙一日和朋友宴饮,朋友出联“上旬上,中旬中,▲”,解缙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下列各项中属于朋友所出之联内容的是(2分)A.朔日晦日B.晦日望日C.朔日望日D.晦日朔日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A.今之众人杯盘狼籍B.下饮黄泉可怜焦土C.其实百倍弃之迤逦D.瓦缝参差
5、气候不齐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客有吹洞箫者”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句读之不知B.多于南亩之农夫C.及牧以谗诛D.蚓无爪牙之利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B.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华丽文风,主张“文以载道”。《师说》是他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
6、等级礼法,传神的描绘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的性格特征。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
7、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7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