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

ID:21872092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_第1页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_第2页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_第3页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_第4页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出现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心理贫困”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现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摆脱精神压力,实现“心理脱贫”。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贫困”是指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

2、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现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摆脱精神压力,实现“心理脱贫”。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  (一)自卑心理  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导致贫困大学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也导致了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

3、给,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消极地对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很多来自于多子女家庭,缺乏足够的关爱和关注,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  (三)人际交往障碍  步入大学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

4、贫困大学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感情的沟通,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导致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四)学习焦虑  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大学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在学期间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大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人格发生变化,出现精神

5、病症状。  (五)虚荣、嫉妒心理  少数贫困大学生虽然也属于贫困大学生,但却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想让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大学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二、大学贫困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包含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原因等等。从社会环境来说,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和社会亚文化的

6、冲击,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甚至是公开资助方式的压力,都使贫困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从学校环境来说,新生入校环境变化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使贫困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心理考验,久而久之,这种无法解除的心理冲突使他们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改变,甚至引发诸多心理问题;从家庭环境来说,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较偏远的山区或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来自多子女的家庭,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贫困大学生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方式不当,超过了孩子可接受的程度等,这些也成为学生产生压抑心理原因;从贫困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耻于贫困、依赖贫困、

7、败于贫困,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三、如何实现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而且极易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结合各方实际,把高校的思想教育、经济救助、心理救助、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实现大学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  (一)重视思想教育的引导和鼓舞  “扶贫先扶志”,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具体实际,高校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