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编号j1540011学号20081154111611课程论文我国面对反倾销问题的原因、现状及对策课程名称国际贸易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名称国贸1081学生姓名刘国锋2010年6月18日-7-我国面对反倾销问题的原因、现状及对策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倾销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热门话题,新贸易保护主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反倾销来实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本目的。该项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企业的频繁使用使我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也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反倾销面临的问题、面临的反
2、倾销的原因以及现状,提出一系列应对对策。关键词:反倾销问题;原因;现状;对策;正文: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了,对外贸易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自从中国加入WTO组织,世界各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从关税壁垒角度限制程度削弱,因此许多国家从非关税壁垒入手采取反倾销措施来变相的保护国内的经济。因此我们不得不深刻的思考这个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让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健康的发展。1、反倾销概述反倾销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者的确针对某种或某几种境外商品或服务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
3、措施。反倾销作为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认定和许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国际通行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也是用来对付不公平竞争的必要工具。它具有形式合法、容易实施、能够有效保护国内产业且不容易招致报复的特点。对于国外的反倾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一种贸易保护的措施,而应将其同现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联系在一起,认清其实质。反倾销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保护的最高级工具之一,行之也最有效。它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征,能够利用反不正当竞争的合法行为作掩护,实施贸易保护[1]。2、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以及现状2.1我国遭遇反倾销
4、的原因入世以来,我国遭遇反倾销案不断上升,但归结我国遭遇反倾销原因可从两个大方面进行浅析:-7-一、宏观方面:(1)我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给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了更大的竞争压力。(2)关税保护作用下降,非关税措施受到进口国欢迎。(3)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出口秩序混乱。(4)国外歧视性反倾销政策导致反倾销案件的增加[2]。(5)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目前世界整体政治经济形势不明朗,一些国家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压力.频频运用贸易保护措施:一些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点产业容易出现全球性的竞争加剧.
5、必然导致各个国家和地区极力保护国内市场。(6)视中国外“非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中国已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但根据与一些国家谈判达成的协议,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中国仍将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使我国的反倾销问题更加严重.我国企业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3]。二、微观方面:(1)国内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削价出口。(2)企业应诉不积极客观导致反倾销案的增多。2.2我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加入WTO之后的短短3年里,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对外贸易额
6、高达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自建国以来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即使是在全球经济下滑的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依然比上年增长17.8%,这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增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伴随对外依存度增加而来的是我国与他国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主要表现为国外对华产品的反倾销诉讼逐年增多。1979年至2000年底,已经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416起。199
7、0~2000年全球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案约450多起,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4]。以下请看两则数据[5]:-7-从绝对数看,1970年代仅有2起,1980年代共63起,平均每年6.3起。1990年代共320起,平均每年32起。新世纪前5年竞达到271起,平均每年54.2起。2004年一年,中国共遭受68起反倾销调查。可见,进入1990年代以来,我国被诉倾销的案件数量明显逐年增多,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6]。从相对数看,据世贸组织统计,中国是目前被诉倾
8、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一位,中国被实施的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数量占全世界约40%,而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只有约10%,可见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数量占世界比重与其对外贸易占世界比重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在裁定倾销成立案中,我国占总案件的近20%,位于全球之首,成为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4]。3、我国面对反倾销问题的对策及措施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出口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联手,积极应对,主要可采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