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61336
大小:10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5
《香蒲生态学研究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香蒲的生态学研究进展柯丽君11华中师范大学生科院,武汉洪山区,430079摘要:本文对湿地常见种——香蒲,从形态结构和生活史方面进行综述。同时,总结香蒲与环境因子水位、盐度、营养水平和重金属等的关系。其次,讨论香蒲种内和种间关系,及和其它湿地生物的关系。文章最后,探讨香蒲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趋势,为今后对香蒲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依据。关键字:生物量,形态,香蒲,表型可塑性,水位1介绍在生态学中,人们研究植物,通常先从多样性调查开始,随后确定其分类地位,然后再从科学与应用价值两个发面来研究。本文章论述的主题——香蒲,它主要分布于欧亚、北美以及大洋洲,
2、我国也有很广泛的分布。自从香蒲发现以来,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分歧,但是通常把香蒲科(Typhaceae;cattail)与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编入露兜树目。香蒲一般为单种群,与其他湿地植物伴生,如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菰(Zizaniacaduciflora)、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等。由于香蒲具有一定经济和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香蒲相关记载很早。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重要性日益增加,作为常见的湿地生物的香蒲也相应予以重视。国内对香蒲净化污水功能了解较透彻。并从香蒲本
3、身的生态学问题开始调查,而后对其与环境关系深入研究,以试图了解香蒲种群的动态变化机制。值得一提的是,为调节和保护或美化环境,近年人工湿地增多,能净化水质又兼具观赏价值的香蒲种群,为人工湿地种植理想物种,相应的香蒲种群管理研究提上了日程。从本文参考文献中发现一个主要的共同点,人们对于香蒲的研究都大多采用实验室模拟野外实验,这样研究出的结构势必与自然种群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对于其机制和环境因子影响大方向上不会出现偏差,所以具有代表性及参考价值。由于野外试验,环境复杂性,甚至不可预测影响因子,只能在特定位点或大范围调查性试验。如果两者结合,会使研究更精确
4、更科学。生态学研究最要的是原始数据积累。以一段时间,某几个处理,特定取样点出发来研究香蒲,本质上是科学的。本文试图从分类、形态结构和生活史,与环境关系以及其影响机制上,对香蒲这些研究进行综合。以便发现香蒲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趋势。2香蒲结构普通介绍2.1形态和分类香蒲科香蒲属16种,常见狭叶香蒲(水烛)(T.angustifoliaL)、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宽叶香蒲(T.latifoliaL.)。香蒲种群一般为单种群,主要伴生种有槐叶萍(Salvinianatans.L.)、水鳖(Hydrocharisdub
5、ia(Bl.)Backer)和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pectinatusL.)等(李峰,谢永宏,杨刚等,2008)。香蒲为水生或沼生多年生草本,匍匐根状茎。地上茎直立1.5—3米,叶片长54—120厘米,宽0.4—0.9厘米,互生,上部扁平,下部呈海绵状,叶鞘抱茎。花序圆柱形柱状,且雌雄花序相距2.5-6.9厘米。花粉粒单体,雌花分为孕性和不孕性,雄花具小苞片。子房柄基部具白色丝状毛。长头圆形小坚果。花果期6-9月。生于浅水区,水深大1米或更深,当水干枯,可生于湿地及地表龟裂环境中,固亦称为两栖植物(孙祥钟,1992)。由于香蒲为挺水植
6、物,通常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花叶茎,地下部分分为为三段,垂直茎、根状茎、根。不同种地上部分组成不同,但是地下部分组成不变。其中地下部分根状茎研究较多。首先,根状茎分类依据两个标准:分节等级和状态(颜色、质地和气味),通常分为小于1年,1年和2年三类(GraceJB,WetzelRG,1981a)。其次是它的作用,肉质的根状茎,在光合作用不充分或地上部分受损伤时,或是在无性系分株,即无性繁殖时,根状茎因能为植株提供能量而起到很大作用。同时根状茎存储的碳水化合物成为香蒲的一种过冬机制。大而粗壮的根状茎能减少香蒲种间对于氧气与营养的竞争,使香
7、蒲能够在竞争激烈或营养缺乏条件下,维持有效地通气和正常的生长,根状茎直径变大成为一种不利环境适应机制。同时根状茎致使整个植株紧紧锚定在底质上,以抗击洪水冲击和风的扰动(PratimaSharma,TakashiAsaeda,TakeshiFujino,2008)。2.2通气组织与排水结构水生植物皆有较为发达的通气组织,香蒲所有营养器官均具气腔或通气组织,并且每个组织通气组织比例不同,气流在植株内方向是动态,叶可以分为排气叶和流入叶,通常是,根状茎和根吸收溶氧,运输到地上部分。气体在通气中流动机制,人们在研究芦苇时,形成两种理论,即等温湿度与风诱导气
8、流流动机制(Brix.H.,Sorrel.B.K.,Orr.Ph.T.1992,AttilaI.Engloner,200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