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58301
大小:5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关于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低碳生态建筑也成为了当前人们越来越关心的一个话题低碳生态建筑不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环保事业有益.而且对于家庭个人健康来说也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本文从低碳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入手,较为详细的分析了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模式。 关键字: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理念 Abstract:entofthetimes.Loentalcauseofhumansocietyasailypersonalhealth.Thispaperstartfromthebasicconceptof
2、loethodsandmodels.Keywords:low-carbonenergy;architecturaldesign;concept TU2:A:2095-2104(201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低碳生态建筑也成为了当前人们越来越关心的一个话题低碳生态建筑不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环保事业有益.而且对于家庭个人健康来说也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 一、低碳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随着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紧
3、缺。而建筑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离开的场所。如何使我们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建筑探索的意义所在.这种绿色环保的建筑模式也被称为低碳生态建筑模式 低碳生态建筑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低碳、生态、环保、节能。 二、低碳生态建筑模式的探索 1、从规划设计开始注入低碳理念 建筑是人与自然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媒介。建筑师对建筑、市镇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所做的决策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能源、原材料的消
4、耗、碳排放水平等都将取决城市的发展模型。遵循非扩张性开发原则,从城市规划开始就贯穿低碳的理念,遵循保护、利用自然的设计策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减少开发带来的环境冲击,才能为一个建设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2、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 建筑的环境分析包括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室内环境与设计.其中室外环境分析主要涉及绿化设计、公共设施的集约化设计等:室内环境分析主要涉及到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空气品质等。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等都称之为环境。从环境角度研究建筑的低碳生态.更强调建筑因素、自然因素、人的因素三者之间的整
5、体效应.这是一种系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表现低碳生态建筑的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土地等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科技性、整体优化、以人为本、经济性、地域性为基本原则.在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中,重点探讨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低碳生态建筑中的重要的环节.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微气候调节与节能、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和土壤、降噪、保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在建筑的绿化设计可以采用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窗台、阳台绿等方式。屋顶绿化能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寻幽觅趣、健身之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绿化屋顶就是一台自然空调
6、.它可以保证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与良好的生活意境同时.绿化屋顶夏季可以降温.冬季可以保暖。据测试.只要城市建筑物上植被覆盖率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摄氏度.并能够降低污染墙面绿化设计泛指用攀缘职务装饰建筑物外墙和各种围墙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对建筑外墙进行垂直绿化.对美化立面。增加绿地面积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重大意义这种绿化模式还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为建筑物的立面进行遮挡和美化.同时开业减低墙面对噪声的反射、吸附灰尘、减少尘埃进入室内。小区内采用垂直绿化,不仅可以成为城市小区的重要景观,
7、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窗台、阳台的绿化面积虽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充当很重要的角色.可以缓解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安定情绪减少疾病等有很大的作用。 3、建筑节能设计模式 (1)材料的多层次开发与高效利用 ①绿色建材的使用 建筑与装修材料、设备管材的生产和建设环节是建筑大量产生能耗和污染的环节。因此,选用工业化成品或者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选取内含能源低的材料,是减少CO2排放,控制建设中、使用中和废弃后环境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开发新材料的同时,强调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和原生态性。 (2)材料的高效利用 低
8、碳建筑设计节材策略的直接经济效益来自建筑垃圾减排。 ①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可以减少构成建筑这个系统的要素,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失与能耗。 ②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将材料性能与建造紧密的结合起来。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比如自重轻、可再生的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