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一

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一

ID:21849732

大小:4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5

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一_第1页
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一_第2页
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一_第3页
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一_第4页
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互联网“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摘要】本文针对“人肉搜索”过程中涉及到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等法律问题进行探讨,期待正确认识和规范“人肉搜索”行为。“人肉搜索”作为工具被利用同时也给现实社会带来了危害,本文明确在“人肉搜索”事件中并不存在权利冲突问题,并提出实行实名制和网络身份认证等措施来规范“人肉搜索”行为。【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自由侵权立法建议近年来,“人肉搜索”侵权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处在道德与法律的夹缝中,争议不断一一这是“人肉搜索”诞生以来,网友对它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何在

2、互联网中抑制其负面影响,有效地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何为“人肉搜索”“人陶搜索”即“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及网民人规模参与等手段来搜寻和共享特定信息的网络活动。1“人肉搜索”按照其搜索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狭义的“人肉搜索”和广义的“人肉搜索”。其中以寻人、搜寻线索、揭露真相为H的的搜索,即所谓狭义的“人肉搜索”。以知识问答形式出现的搜索,与前述狭义的“人内搜索”相结合,谓广义的“人肉搜索”。本文所说的“人内搜索”是广义的“人内搜索”。二、主要的“人肉搜索”事件最近几年来,发生在网络上的“人肉搜索

3、”事件主要有“虐猫”事件、韩国“狗屎女”事件、最美清洁女事件、铜须门事件、兰董事件、姜岩自杀案等等,上述事件的具体情况在网络上很容易搜索到,这里就不详述了。有人将“周老虎事件”和“范跑跑事件”也作为“人肉搜索”,其实是不准确的。“周老虎事件”是政府部门经过司法鉴定得出的结论,范跑跑是自己在博客里面爆自己的料的,不是搜索出来的。三、关于道德审判的问题1,1杨孟尧.“人肉搜索”初探[J].东南传播,2008(7):79-80.有些“人肉搜索”是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利用群众的眼睛对“人肉”进行检举揭发,然后对“人肉”进行人格贬损

4、,达到弘扬正气的效果。这里就可能涉及到一个道德审判问题。对于社会丑恶现象和违背道德的行为进行负面评价本身是没荷什么问题的,是值得提倡的行为。如果“人肉搜索”揭露的是事实,同时也没宥侵犯当事人的隐私的情况下,当事人因为遭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走极端自杀了,这种情况下很难说网站、发帖人、跟帖人(哄客、网络推手)等应该负法律责任。如韩国狗屎女事件。四、“人肉搜索”涉及到的侵权问题(一)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网络隐私权1.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隐私权(therightofprivacy)—语最早由美国学者萨缪尔•!)•沃伦和刘易斯•!)•布兰戴斯

5、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第四期)发表的《隐私权》一文阐发。其后,美国法律与判例逐渐承认了隐私权。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与普及,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的发达,隐私权保护更为急迫,隐私权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承认,许多国家的宪法、法律相继确认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II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和隐私不同,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它的内容

6、广泛并倍受争议。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侵入侵扰、监听监视、窥探、刺探、搜査、干扰、披露、公开或宣扬等等。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具体对象是他人的私生活安宁和他人的私人信息资料。对于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于网络隐私权属性的不同认识上:第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一种财产权。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兼具无形财产权和人格权的双重属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仍然属于人格权的范畴。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网络隐私权与隐私权虽冇不同但并没冇本质上的区别,向

7、样都具冇的人身依附性、不可转让或抛弃性、不可被非法剥夺的属性。2.我国有关隐私权的法律规定1986年我国《民法通则》仅规定丫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没有对隐私权做出规定,这是立法的疏漏。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采取间接保护方法,通过名誉权涵盖隐私权,规定对侵害他人隐私权,造成名誉权损害的,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也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门头形式宣扬

8、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通过名誉权涵盖隐私权提供救济,这种模式并未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而是将隐私作为一般法益(民事利益)来保护。名誉权与隐私权在主体、客体、侵害方式、责任形式、免责事由和侵权动机等方面有明显区别,所以用名誉权来保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