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ID:21843484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5

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1页
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2页
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3页
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4页
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西伯利亚地台南缘增生带与华北地台北缘增生带的最终碰撞接壤部位,贺根山古板块缝合带从矿区西北方向通过,矿区处于乌斯尼黑复式背斜的南翼,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石炭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CPg)、新近系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以及沿沟谷和低洼处分布的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Qhpal)。文章对该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化体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

2、对矿体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体成因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063-02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博和铜多金属矿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南距西乌旗旗政府所在地43km,北距东乌旗旗政府所在地71km。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西伯利亚地台南缘增生带与华北地台北缘增生带的最终碰撞接壤部位,贺根山古板块缝合带从矿区西北方向通过,矿区处于乌斯尼黑复式背斜的南翼。  1矿区地质特征 

3、 1.1地层  1.1.1上石炭―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CPg)  上石炭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CPg)分布于矿区的中北部,占全矿区面积的0.3%,为一套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岩性主要为灰褐色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与岩体接触附近由于地表覆盖,接触界线不清晰。  1.1.2第四系更新统阿巴嘎组(QPa)  零星分布于测区西北部,占全矿区面积的1.5%,为一套喷发相和溢流相的黑色、灰黑色、紫红色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致密块状、杏仁状及气孔状玄武岩。  1.1.3第四系全新统(Qhpal)  地层在矿区分布较广,由砾石、粗砂、粉砂、细砂等组成,厚

4、度约3m。地表为腐殖土(厚20~50cm),形成天然牧场。  1.2岩浆岩  1.2.1侵入岩  早二叠世中粒花岗闪长岩(P1γδZ)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占矿区面积的22%。从南东至北西,花岗闪长岩的粒度呈逐渐变大的趋势,由中细粒到中粒再过渡到中粗粒,但绝大多数地段为灰褐色中粒花岗闪长岩。典型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特征:灰褐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中更长石:半自形板状,具明显的环带结构,有的颗粒内部环带绢云母化较强,粒度在0.3~3mm之间连续变化,占53%;钾长石:不规则状,泥化中等,粒度在0.2~1mm之间,分布在斜长石边部或斜长

5、石之间,占15%~13%;角闪石:柱状,浅绿-褐绿色,多色性,沿解理绿泥石化,有的被绿泥石、绿帘石集合体代替,粒度0.2~1.5mm,占6%~8%;黑云母:片状,被绿泥石交代或代替,粒度<0.5mm,含量<2%;石英:他形粒状,波状消光明显,粒度0.1~1mm之间,分布在上述矿物之间,占21%;磁铁矿:粒状、呈点状分布,含量<3%;磷灰石:很少。  1.2.2脉岩  细粒花岗岩脉和石英脉主要沿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极少数北东向)侵入早二叠世灰褐色中粒花岗闪长岩体中,岩脉走向和岩体的两组节理方向基本一致,并且岩脉多数具有平行呈带等间距产出

6、的特点。多数岩脉与岩体接触处明显可见电气石石英蚀变岩等接触变质产物,确定为后期侵入,少数岩脉找不到后期侵入的证据。细粒花岗岩脉特征: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条纹长石:不规则状,个别的颗粒呈不整齐的板状,泥化中等,有的具规则的条纹构造,粒度多在0.1~1mm之间,个别颗粒达1.5mm左右,占69%~67%;斜长石:半自形板状,绢云母化弱,粒度在0.2~0.8mm之间,常被钾长石包围,个别颗粒具环带构造,占8%~10%;黑云母:片状,浅黄褐色-暗褐色,比较新鲜,粒度在0.1~0.5mm之间,占1%;石英:他形粒状,分布在长石之间

7、,具波状消光,0.1~0.8mm,占21%;磁铁矿:粒状,含量<1%。  1.3构造  矿区出露片理化带一条,走向306°~344°,出露长325m,推测长度465m,宽6m,倾向43°~74°,倾角70°左右。推断其为一逆断层,编号F1,矿区地表发现的Cu2号矿体可能被本断层错开,造成走向方向不连续,F1断层推测为成矿后期构造,对矿体起错断及破坏作用。  测区已发现的矿体推测为北东向断裂的次一级构造引起,整个矿区发现许多北西向和近东西向的花岗岩脉,可见找矿的方向是找以近东西向、北西向的构造成矿背景。  在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两组节理

8、,一组走向80°~85°,节理间距40~50cm,基本上北倾,倾角75°左右;另一组走向330°~335°,节理间距70~80cm左右,多数南西倾,倾角80°左右。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是矿区的两大构造方向。  2矿区矿(化)体地质特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