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

ID:21831255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5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_第1页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_第2页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_第3页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_第4页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摘要:早在汉语语法学的草创阶段,汉语学界就开始了对转折复句的探讨,以《马氏文通》等为代表的经典语法学著述为转折复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在转折关系的属性、转折复句的认定标准、内部小句的真值与语义重心、前后小句的预设与转折强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争议。转折复句的逻辑语义关系、信息传输机制、话语链接过程、反预期度等问题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转折复句争议逻辑语义转折强度话语层面  一、转折复句研究的经典观点  早在汉语语法学的肇始阶段,汉语学界就开始了对转折范畴的讨论。马建忠的《

2、马氏文通》一方面探讨了部分转折句式的构成形式及理据,比如从语义的相关性入手将“……,然(而)……”格式称作“反正之句”,并释为“反正之句者,即前后句意义相背,中假连字以捩转也”,另一方面,也涉及了转折标记的范畴化问题,书中分化出了“转捩连字”(如“然”“然而”“然则”)、“推拓连字”(如“虽”“纵”“若”“苟”)等转折标记类。总体上看,该书所描写的转折句式较为有限,与转折相关的语言事实发掘得不够丰富。书中将“若”“苟”等假设关系标记也归入“推拓连字”中,这表明该书的分类还不够精细化,对于转折范畴的核心意

3、义尚缺乏更为明确的认识。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认为转折复句属于等立复句,进而分出“重转的”“轻转的”“意外的”三类次范畴,并列举了每小类转折复句的常用转折标记。该书以动态的视角观察前后小句间语义重心的游移情况,而类似“重转”“轻转”之类的提法也为学界日后广泛采用。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也将转折复句归为等立复句,“转折式,是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情并成一句”,并列举出了部分常见的转折连词。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明确地将转折复句(包括让步复句)划归并列关系,称之为“对抗式的并列的句子”,认为这类复句“表

4、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意思是对抗的”。这一论断显然与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观念相左。倘若静态观察转折复句内部的语义构成情况,进而认为前后小句虽然表义相对,但均是从各自的视角平等地报告事态的发生发展,那么将前后小句等量齐观的看法也不无道理。不过,从动态的话语层面看,这一论断明显忽视了现实语篇中发话方和接收方在话语组织策略和言语信息理解等方面的语言心理因素,因而得出的结论不免有些偏颇。  相比而言,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则另辟蹊径,将转折关系纳入到“离合·向背”的语义范畴,认为“凡是上下两事不和谐的,即所谓句意背戾

5、的,都属于转折句。所说不和谐或背戾,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其间有一转折。”该书首次明确指出转折关系构成上的心理层面因素,强调转折句同心理预期的密切关联,这无疑为以后相关结构的“反预期性”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转折复句研究中的争议性问题  (一)转折关系的属性问题  邢福义(2001:38)将各种关系类型的复句归并为三大类:并列类、因果类和转折类。作为最重要的三个次范畴,这三大类复句位列复句三级系统中的第一层级,居于复句范畴内部层级系统的

6、顶端,统辖其他各次范畴关系小类。这种复句系统的层级化建构方式表明:其一,转折复句属一级复句,是最重要的复句关系类型之一,以往将转折同让步、承接等二级甚至是三级关系类并列起来等量齐观的做法并不科学,让步关系也不过是转折关系内部的一个小类;其二,在三大类一级复句中,并列、因果代表了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根据分类的单一标准原则,转折应该认定为一种逻辑语义关系。相形之下,以王志(1987)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更倾向于将转折视为一种心理关系。不过从其实际论述看,诸如预期、预设等提法实际上说明的是转折复句在话语平面上

7、的语用推理过程,而一般情况下语用推理贯穿于言语交际的全过程,除转折复句外,篇章中的各类复句一旦进入了诸如对答等特定的话语框架,就会伴生复杂的语用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并非转折复句所独有。可见,将转折定性为一种心理关系,缺乏更加直接有力的证据。  陆丙甫(2010:227~242)从表层形式和认知心理两方面对上述转折复句的层级性做出了立体化的证明。在包孕关系上,转折复句(以“虽然……,但是……”为代表)是一级复句,可摘要:早在汉语语法学的草创阶段,汉语学界就开始了对转折复句的探讨,以《马氏文通》等为代表的经典

8、语法学著述为转折复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在转折关系的属性、转折复句的认定标准、内部小句的真值与语义重心、前后小句的预设与转折强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争议。转折复句的逻辑语义关系、信息传输机制、话语链接过程、反预期度等问题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转折复句争议逻辑语义转折强度话语层面  一、转折复句研究的经典观点  早在汉语语法学的肇始阶段,汉语学界就开始了对转折范畴的讨论。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方面探讨了部分转折句式的构成形式及理据,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