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26560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中医之源——解读中医(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之源——解读中医(一) 在中国的古代,并没有“中医”这个词。在西方医学没有来到中国的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的传统医学不叫中医。古人把“中医”叫什么呢?叫它岐黄之术;叫悬壶,悬壶济世;叫杏林,杏林春满;叫青囊,总之有很多别称(图2)。中国人喜欢名不重复,所以给中医也起了这么多名称。(2)中医有很多别称 先说“岐黄之术”。自开天辟地,有三皇五帝。黄帝是一个很贤明的皇上,生而聪颖,非常了不起,也很有学问。他和大臣岐伯两个人的对话,被记录了下来,就是《黄帝内经》(图3)。所以后人就把中医称之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里有这样的记述:黄帝问岐伯余闻
2、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他说,我听说古代的人啊,活一百岁动作都不衰,没有龙钟老态,没有这个咳咳咳的声音。但是,今时之人不然也,现在人不是这个样子了,天之将弃之耶?老天爷不要我们了吗?岐伯告诉他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说,上古的那些有学问的人,贤人,法于阴阳,他们是按照规律来办事;今时之人不然也,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了,为什么现在人死得早,他不爱惜自己了。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拿酒当水喝能不肝硬化吗?还有酒精中毒,酒精中毒可以震颤,可以得酒精中毒性脑病啊。以妄为常,妄是什么?不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冬天穿个小裤衩出去了,能不打
3、喷嚏,高烧,肺炎?所以你活不了那么大岁数了。这就是黄帝和岐伯的对话,是《黄帝内经》开篇的一小段(图4)。这就叫岐黄之术,它是中医的源头,是根,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医学。 何为杏林呢?杏林是指医生,指我们中国传统医生。三国的时候,江西有一个医生姓董,叫董奉,这个人人品很好,医德高尚,用现在语言叫拒收红包。你给他红包他是不要的。但是没有说拒收礼品,他收什么礼?收树苗。收什么树苗?限定的,小杏树的树苗。给你治好了病不用谢我,到我家后山上种两棵杏树就可以。几年下来,他房前屋后都是杏树。到了春天杏花一开,蔚然成霞,就跟红霞一样漂亮,所以我们把医生就称之为杏林。
4、 青囊是什么意思呢?青囊讲的是华佗(图5)。历史记载,华佗会做外科手术,人家不信啊,其实不用不信,我们在河南出土了五千年以前的颅骨,颅骨上有手术洞口,而且根据骨痂形成来看,这个做了手术的病人存活了两年左右。华佗会做手术,他跟曹操讲,我可以把你的头颅打开,把你的头风治好,曹操把他抓回来,杀了。华佗死之前,把自己所有经验写成的医书装在一个青布做的布袋里,送给看守他的狱吏。传说那个狱吏把这些书烧了。他怕曹操杀他,烧一点,但还留了一些,所以现在还有一些叫《华佗神药方》的遗书,这些书到底是不是华佗的,无法考证,但就此有了青囊的说法。青囊也代表了中国的医学,我
5、们传统的医学。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叫悬壶济世。《后汉书》里写了这么个故事:有一个人姓费,叫费长房,这人是个小官,市椽,管理市场的。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头,弄了个大葫芦,在小街的一个角落挂着。老头从这个葫芦里,不停拿药给老百姓,也不收钱。等到散集了,街上没有人了,老头自己一跳跳进葫芦里去了。费长房觉得挺奇怪,第二天就准备了酒和肉,叫“奉酒脯”,脯就是肉干,把酒脯送给老头,说老人家,我送点酒肉给你吃,老人很高兴,说你明天再来,还来找我。第二天费长房又去了,老头抓住他的手,一蹦,两个人都进到葫芦里去了。到葫芦里一看,他傻眼了,葫芦里头雕阑玉砌,漂亮
6、的房子红墙绿瓦,好吃的东西,琳琅满目,别有洞天,宛如到了古人描述的仙境。老人就在里头教他看病的医术。教了10天,老人从墙角拿了根小竹棍子,说你骑这个竹棍子回家去吧。他骑着这个竹棍子就从葫芦里飘出来了。一落地,又回到了小镇上,回到家一看,已面貌全非,老母亲头发全白了,孩子也老大了,这当然是传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他学会了看病,便长期地给人看病,一直到现在说叫失踪了,蒸发了。有人说他跟着那个老头走了,成仙了。这就叫悬壶济世。 那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叫中医的呢?现在算起来,不到200年的时间。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列强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和文化侵略,还
7、有一个很重要的是经济侵略。他们在进行经济侵略的时候,往中国销售鸦片烟的同时,还派来了大量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有很多是医生,以医传教。1827年,也就是道光七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一个叫郭雷枢的眼科医生,他是东印度公司派在澳门和广州的传教士。他在那里开了一个眼科医院,免费给人治疗,也不收红包。就是这个郭雷枢提出了以医传教,还捎带着卖鸦片烟。郭雷枢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了“中医师”这个概念之后,中医的称谓越来越多,它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因为有西医,才有中医。西医来到中国,中国的医学便被称为“中医”,这就是“中医”这个词的。大多数的中医大夫在那个年代对西医
8、都是采取了包容的态度。比如清代著名的医家唐容川,他在1892年出版的《中西汇通经精义》里说,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他说这个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