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ID:21782417

大小:6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4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大通古镇--和悦洲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6年大通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文化、建筑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已制订了大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现有的历史建筑得到了整修与维护。本文通过对大通古镇和悦老街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进行阐述,指出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通古镇和悦老街历史文化、建筑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以此加强对古镇历史文化及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

2、关键词】大通和悦洲;历史文化;建筑;保护  大通古镇地处江南,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部长江夹江与青通河(大通镇—青阳县)出口汇合处,古名澜溪,因水路交通发达而名。建镇已有千年,历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誉。大通镇历史文化建筑群集中地区为和悦洲的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从2007

3、年-2011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一大批如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公布了一批市(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文化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已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试以大通-和悦洲两岸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作一探索与保护实践,以期世人对此加以更大的关注。  1大通古镇和悦洲历史文化的兴衰  据铜陵县志记载,大通在唐代就设水驿,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通正式设镇,明代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又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等机构。1853年以后,清政府为了对抗太平军溯江西进,在大通设驻了“大通水师营”,隶

4、属长江水师提督。清廷水师是由曾国藩一手筹办的,故当时屯驻大通的清兵,多为曾国藩的湘军。时至同治年间(1862-1874),太平军被清廷镇压,清政府又兴建了参将衙,驻扎在这儿的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同时变大通江防要塞为经济关卡,设置了“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和专征江西、湖南、湖北及安徽中路盐税的盐务督销局。大通和悦洲盐务机构的最早设置,曾是曾国藩的动议。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以两江总督兼清廷盐政大臣身份,由南京西上巡视途径大通,登和悦洲勘查,发现了该洲为沿江流域开办盐务的最佳场所。清廷之盐务,在太平军期间并无集

5、中督销之理想港口,只好采用随营设卡、征厘助饷的办法,维持行军粮饷。择中大通和悦洲集中督销和征收厘金后,既能集中管辖,有可节控苏、浙、皖、赣等数省水上航运。大通-和悦洲之间为一窄长内江带,在这里设盐务关卡,实乃百川汇海,享得万金之利也。在曾国藩的指令下,一座坐西朝东、面对大通、十三进建筑宏伟的“盐务招商局”,在和悦洲大关口首先平地建起,附属机构也很快相继落成,盐务官员专理中路的招商(向商人兜售盐票)验照、抽秤、收厘各项事务。机构内,清廷要员云集;江面上,兵船游弋,监督护航。至此,上下来去的大批盐船、盐商,频频涉临和悦洲,验照,纳税,待风起

6、航。一时间,大通港湾内船桅如林,一河两岸商店、人口暴增。街市熙攘,人流滚滚,灯火通明。昔日雄踞江关的军事要地,随着盐务的兴起,百业随兴,终于演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繁华商埠和重要港口。  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屈辱地与英国公爵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在新辟芜湖等四城为通商口岸之外,又容许“安徽之大通、安庆,准暂停泊,上下客商货物,皆民船起卸”。本来这只是对英国人的条约,可很快就被列强们“利益均沾”,大通和悦洲从此便成了外国商人的货物中转港和集散地。洋人经常出没于鹊江两岸(铜陵大通江面一带称鹊江),从此,英、美、日等国的商品,开始

7、输入大通市场,工业原料从这里被廉价掠夺走。大通原有的封建自给自足型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同时也促使了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个地区的出现。民族工商业在外商外资的挤压下,不得不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以求生存。大通和悦洲的工商业、手工业,正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得以进一步地扩【摘要】大通古镇--和悦洲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6年大通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文化、建筑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已制订了大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现有的

8、历史建筑得到了整修与维护。本文通过对大通古镇和悦老街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进行阐述,指出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通古镇和悦老街历史文化、建筑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以此加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