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ID:21751573

大小:69.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4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_第1页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_第2页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_第3页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_第4页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主要针对目前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形式和特点以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做出了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转换层;特点;质量管理要点;支模;钢筋;混凝土  1转换层的形式、作用和特点  1.1结构转换层的形式  若按使用材料分,一般分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两类,其中以混凝土结构最多;若按承受荷载的方式分类,一般有梁式转换、墙式转换、桁架式转换、箱型式转换、斜柱式转换、拱式转换等。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中,以使用梁式转换结构最为普遍。  1.2结构转换

2、层的作用  通过结构转换层,将下部楼层的大跨度、大空间框架结构,转换为上部楼层的小跨度、小空间框架结构或其他结构形式,并改变(转换)上下部楼层的柱X和轴线尺寸。  1.3结构转换层的特点  归纳而言,可用“大、重、密”概括之。  1.3.1“大”―――主要是指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大、跨度大。目前,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框架梁的常用截面截面宽度一般为500mm~2500mm,高度为900mm~40OOmm,梁的跨度在6000mm及以上。  1.3.2“重”―――转换层主、次梁要直接承受上部结构的巨大竖

3、向荷载,并传递到框架柱上,由于转换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原因,其体形庞大,混凝土浇筑量多,形成转换层结构厚重无比,仅单体构件自身重量至少在6.75吨以上。  1.3.3“密”―――由于转换层的主、次梁较多,纵、横向交错贯穿,其配置的钢筋规格和钢筋数量就特别多,造成钢筋密集重叠,眼花缭乱,模板系统和支撑系统也随之成为错综复杂的结构体系。  2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由于转换层的“大、重、密”特点,使施工难度增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模板变形、钢筋错位、混凝土漏浆等质量问题,甚至发生支撑系统失稳,酿成坍塌事故。

4、因此,在进行转换层施工时,必须严格从施工技术角度上,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管理。  2.1施工前必须专门编制转换层施工方案,经过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并严格按此方案组织施工。  2.2施工项目部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责任到人,认真实施。  2.3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模板系统、支撑系统、钢筋安装以及水泥、砂、石、外加剂、焊接件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认定符合要求并签发必要的许可手续后,再经建设、设计、监理、施工、质监等部门共同验收合格,方能进行混凝土浇

5、筑。  2.4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特别是支撑系统的巡视检查和加固处理,应作为转换层施工的一个关键部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控,确保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安全稳定性,同时,确保模板系统的可靠性(不变形)和严密性(不漏浆)。  2.5结合梁内钢筋密集的特点,针对钢筋的连接和安装等工序,应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如闪光对焊箍筋、塑料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确保钢筋规格、数量、位置的准确性。  2.6在混凝土浇筑前,要进行分层浇筑和浇筑速度的控制,制定有效的浇筑方法和振捣措施,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施工

6、,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和密实度。  3支撑系统搭设质量保证  3.1转换层施工中,荷载要合理分摊。由于转换层施工中荷载很大,单凭转换层下一层的框架梁板来承受此荷载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一般采取多层框架梁板来承担转换梁板荷载的方式,即:将转换层荷载分摊到下部几层楼的框架梁板上共同承担,形成由下至上的层层连续支撑系统,确保转换层荷载(含施工荷载)的合理分摊。  3.1.1转换层以下第二层支撑系统,在进行该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按计算要求搭设支撑。当梁、板混凝土浇筑完成,混凝土强度达到75%设计强度后,拆模

7、时,只将梁、板底模的部分支撑松掉,边拆除梁、板底模,边将原支撑归位顶紧固定。若有缝隙未顶紧,可用木楔顶紧,使该层支撑系统保持原有工作状态不变,以便上层荷载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到下面楼层的框架梁、板上。  3.1.2转换层以下第一层支撑系统搭设要求与前述相同,但当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支撑系统及梁、板底模均不得松动,保持原有状态。  3.2转换层支撑系统的搭设  3.2.1框架主梁及特殊部位次梁的支撑搭设要求:  (1)立杆搭设:双排立杆(沿梁两侧各一排)沿梁长方向搭设,立杆纵向(沿梁长方向)间距以

8、计算决定,立杆横向间距为梁宽度再加500mm(即:梁截面宽度+2×250mm)。  (2)水平杆搭设:水平小横杆垂直于梁长方向塔设,最上层水平小横杆置于梁底模板下、直接承担梁的荷载,下层各水平杆步距≤l1OOmm,水平扫地杆距楼面≤150mm;水平大横杆沿梁长方向搭设,其水平步距与水平小横杆相同。  必要时,除按上述方案搭设支撑架外,还应在梁底的中间部位,沿梁长方向增设一排或二排立杆,其间距与梁两侧立杆纵向间距相同。该排立杆上端顶住或二排梁底模板,并用木对口楔楔紧,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