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28471
大小:72.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24
《“博学鸿儒科”与康熙诗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博学鸿儒科”与康熙诗坛内容提要:康熙十八年(1682)举行的“博学鸿儒科”,堪称清初诗坛格局转变的关捩。很多遗民诗人纷然应征与出仕,使遗民阵营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从而引发了诗坛创作主体的消长、诗坛重心的迁移以及诗坛盟主的代兴。五十鸿儒,在其后的翰苑唱和中,极力地应和了统治者在诗学上潜在的诉求,倡导“宗唐抑宋”的诗学倾向,歌赞黼黻康熙盛世之音。但是,由于身份意识和客观境遇所制,在鸿儒的诗歌中并没有现出真正的“盛世气象”。尽管如此,鸿儒的诗学取向和创作得失,对当时同在翰苑的王士禛的“神韵”诗学——即康熙朝的“盛世元音”的形成,产生
2、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博学鸿儒科康熙诗坛宗唐抑宋盛世元音 康熙十八年己未(1682)开设的“博学鸿儒科”,是清初政治史、文化史上的大事。此举不仅X罗到大批经儒硕彦,一定程度弥合了满汉裂痕,而且对学术的走向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代抡材大典,前辈学者对其关注甚多,但与此科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相比,可待研究之处仍不少。诚如细致梳理过该科研究史的张亚权所说:“康熙博学鸿儒科与《明史》纂修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认识?‘鸿博’征士应举前后的心态有何不同?征士前后诗文创作的主体、风格有何变化?‘鸿博’特科与清初政治及学术文化关系如何?诸如
3、此类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就已经公开发表的成果而言,我们还未能看到令人满意的专题论文和研究专著。”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博学鸿儒科”为切入点,探讨该科对康熙诗坛的走向所产生的影响,希冀对深入挖掘该科的文学史意义,描述出康熙诗坛的风貌,略有助益。 “博学鸿儒科”与明遗民出处心态的变化 清朝定鼎燕京后,为招徕人才、安抚人心,即沿袭明制,开科选士。大批前明官员变服易冠,悉入其彀,时论即有“一队齐夷下首阳”之讥。但以名节相高、坚拒新朝者,仍在数不少。《清史稿·选举志》云:“顺、康间,海内大师宿儒,以名节相高,或廷臣交章论荐,疆吏备礼敦
4、促,坚卧不起。”前朝遗民之抗章辞荐,意在谨守华夷之辨,图复正朔,故而满汉对峙、朝野离立的局面,尤使清初政坛波谲云诡,翻覆迭变。康熙亲政后,着力肃清保守势力,重用汉族文士,以缓解满汉矛盾,先后数次下诏征辟文士,至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儒科,更将此举推至高潮。康熙开设此科之目的,明为“求贤右文”,实则收揽人心,以消弭满汉对立。是时,清朝政权建立达三十余载,复明之望基本已趋幻灭,时移势易,在清廷的敦促利诱下,遗民的出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 康熙十七年正月清廷颁布征举令后,确有不少遗民或以衰颓病痛,或以奉亲守孝为由,竭力辞征。例如,李颙
5、闻荐后,前后七上辞书,极言朽困之状:“仆受逼不过,深不欲生,滴水、粒米不入口者五昼夜”,并告诫儿子说“倘见逼不已,惟有一死”!顾炎武亦称:“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黄宗羲则以老母年高力辞,说:“若复使之待诏金马,魏野所谓断送老头皮也。”披读遗民以上言辞,甚觉这“崇儒重道”的博学鸿儒科,对他们而言,不啻为风刀霜剑;而他们誓死不出之举,则无异于坚守着遗民最后的壁垒。正因征聘受到如此之阻力,康熙加大了X罗力度,数次谕告吏部敦请各省地方官催征,其严厉之状,几不容遗民有逃遁之机。至有“病极待死”之傅山,虽再三
6、辞荐,仍被“有司令役夫舁其床以行”。 然而,遗老耆宿的子弟们却没有和他们一样坚守志节。据杨海英统计,最终选中的五十鸿儒中,前明故臣子弟有15人,占33%强。故臣子弟多成长于新朝,亡国剜心之痛不如父辈,对清廷的敌视态度自然更轻一些。同时,清廷亦并非一味强征、敦促,而更侧重怀柔、安抚的手段。他们不仅未迁怒于那些拒不仕清者,反而对先期至京者予以优待,按月给予柴炭、银两。在此种背景下,除少数几人外,绝大多数征士均表现出很强的进取欲,有的甚至还“婉颜卑词,望走朝贵之门,伺阍人喜怒以为欣戚”,绝无高蹈名士之状。而那些本想“走过场”者,心
7、态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例如,故明贵介公子严绳孙,二十余岁即弃诸生,脱然尘埃之外,士林皆高其行。闻荐后,绳孙贻书京师诸公,表达了“欲全草泽之身以没余齿”之志;御试之日,仅赋《省耕》诗而出,冀被放归。然康熙素念其家世,谕阁臣曰:“史局不可无此人”,试列二等。盖因康熙之洪恩,绳孙拜职后,有诗云“懵学岂堪参作述,承恩始自悔内容提要:康熙十八年(1682)举行的“博学鸿儒科”,堪称清初诗坛格局转变的关捩。很多遗民诗人纷然应征与出仕,使遗民阵营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从而引发了诗坛创作主体的消长、诗坛重心的迁移以及诗坛盟主的代兴。五十鸿儒,在其
8、后的翰苑唱和中,极力地应和了统治者在诗学上潜在的诉求,倡导“宗唐抑宋”的诗学倾向,歌赞黼黻康熙盛世之音。但是,由于身份意识和客观境遇所制,在鸿儒的诗歌中并没有现出真正的“盛世气象”。尽管如此,鸿儒的诗学取向和创作得失,对当时同在翰苑的王士禛的“神韵”诗学——即康熙朝的“盛世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