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金鳟幼鱼小瓜虫病治疗试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金鳟幼鱼小瓜虫病治疗试验金鳟幼鱼小瓜虫病治疗试验杨成辉,隋波(**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黑龙江**150070)摘要:用1%盐+500pp瓜虫灵,再分别加入100ppm、200ppm、300ppm甲醛溶液配制三种混合药液浸泡金鳟苗3-6小时;用1%盐+500ppm瓜虫灵先浸泡1小时,再把鱼分别加入100ppm、200ppm、300ppm甲醛溶液中再浸泡3小时,用于治疗小瓜虫病。每种药水都浸泡三次,隔天一次。结果显示:用1%盐+500ppm瓜虫灵先浸泡1小时,再把鱼加入300ppm甲醛溶液中浸泡3小时治疗组的效果最好,彻底治愈;1%盐+500
2、ppm瓜虫灵和300pp甲醛溶液混合液浸泡组效果较好,只剩少量幼虫。其它治疗组效果不明显。关键词:小瓜虫甲醛盐混合药液多子小瓜虫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纤毛虫,对宿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绝大多数淡水鱼都可以被它感染。它寄生于鱼的皮肤、鳍、鳃、口腔、鼻、眼角膜等部位。有些虫体在寄生部位可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故又称白点病。该病流行甚广,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感染此病的鱼焦躁不安,摄食减少,鳞片脱落,尤其是鳃部寄生后引起鳃部组织增生,粘液分泌过多,呼吸困难最后导致病鱼大批死亡。治疗小瓜虫的报道中,多以贡制剂,孔雀石绿,甲醛,亚甲基蓝,辣椒和生姜合
3、剂等来杀死虫体。上述药物中,虽然贡制剂、孔雀石绿、亚甲基蓝杀虫效果较好,但已被国家列为水产禁药,不能使用;单纯使用甲醛杀体表的虫体效果又不理想;辣椒和生姜合剂以及中草药等对小瓜虫的效果又太缓慢。甲醛、盐和瓜虫灵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对小瓜虫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1.材料和方法1.1试验鱼试验鱼为本院美国金鳟和日本金鳟杂交的f1代鱼。发病时鱼苗为四月龄,平均尾重克左右。两周前用显微镜检查出鱼体上寄生有小瓜虫,被确诊为小瓜虫病。到本实验开始时,鱼体上已经有较多白点,肉眼可见。试验池及用水本试验在本院冷水鱼试验室进行。用面积为,深度为的圆形池作为实验池。
4、试验用水为经曝气的地下井水,水温9-10℃,ph为,硬度为11度,do为%。试验方法将鱼分成8组,每组100尾,放入8个池子中。养殖和治疗水温都为9-10℃。治疗方法为全池泼洒药水。每组鱼均治疗3次,隔一天一次。每组治疗用药情况见表1。表1各组鱼泼洒药物种类、剂量以及治疗时间组号药物种类及用量时间(h)11%盐+500ppm瓜虫灵+100ppm甲醛溶液621%盐+500ppm瓜虫灵+200ppm甲醛溶液631%盐+500ppm瓜虫灵+300ppm甲醛溶液34(1%盐+500ppm瓜虫灵)1h→100ppm甲醛溶液2h共35(1%盐+500p
5、pm瓜虫灵)1h→200ppm甲醛溶液2h共36(1%盐+500ppm瓜虫灵)1h→300ppm甲醛溶液2h共37300ppm甲醛溶液38无药,对照。其中4、5、6组鱼消毒顺序是:先在盐和瓜虫灵混合液中浸泡一小时,然后立即将鱼倒入装有甲醛溶液的新池中。2.结果治疗结束后,肉眼观察到的白点情况、每组随机镜检10尾鱼皮肤和鳃上的虫体情况见表2。表2治疗完毕后肉眼观察和镜检鱼的情况指标肉眼观察鱼和皮肤镜检病鱼体表及鳃组号鱼活力摄食情况白点量成虫量虫活力幼虫量虫活力1强不爱吃未变化有强有强2较强较爱吃变少有弱有较强3较强较爱吃无无一有弱4强不爱吃未
6、变化有强有强5强较爱吃变少有弱有[]弱6较强较爱吃无无一无一7较强较爱吃变少有弱有弱8较强不爱吃增多有强有强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三次后第6组鱼药物治疗的效果最好,第3组鱼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其它组效果不明显。第二次治疗后镜检所有组鱼均有小瓜虫。第三次治疗后连续7天镜检第6组鱼,均未发现小瓜虫。3.讨论小瓜虫感染宿主后,一般会发育成熟才离开,但在外界渗透压改变的情况下,会使虫体过早离开鱼体[1]。而离体的小瓜虫较容易杀死。混合药液中盐的作用就是改变鱼体渗透压,使部分虫体离开鱼体,虫体在水中遇到甲醛溶液,瓜虫灵等杀虫药就会被杀死;而分步杀虫,就是
7、先用盐水浸泡,然后再把病鱼直接倒入甲醛消毒液中。此法效果更好可能是因为鱼体在盐水突然倒入淡水时,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药水会被瞬间渗透进鱼体,同时使位于皮肤和鳃上的虫体也被药水渗透,杀死虫体。王跃智等[2]研究发现虹鳟鱼在高盐度水体中的成活率很高,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当盐度达到%时死亡率才急剧增加;适当速度的盐度变化对金鳟的生长生存几乎没有影响。本试验1%盐度对金鳟来说影响不大,只是在加盐的时候要缓慢,让池水逐渐达到要求浓度。至于其他药物浓度的问题,试验中发现金鳟对甲醛溶液,瓜虫灵等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把金鳟苗放在500pp甲醛溶液中寝泡
8、2小时,每天一次,连泡五天,鱼体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瓜虫灵用到1000ppm浸泡4小时鱼体也未出现不良反应。至于其它冷水鱼和非冷水鱼是否具有如此高的耐药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