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

ID:21708396

大小:80.3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4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_第1页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_第2页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_第3页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_第4页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摘要:结合国内语言学界已初步形成的语法化研究的学术体系以及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词义虚化机制,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虚词“在”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科学追溯和分析,并根据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对其未来语法化的倾向和程度进行合理推想。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训诂学在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的同时,为研究和发现汉语的语法化过程中的规律提供参考。关键词:汉语虚词训诂语法化机制“在”一、引言分析对整个汉语词汇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化机制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研究过程需要进行大量基础性工作,必须对汉语词汇进行近乎穷尽性的

2、历时词义分析,通过比较其词义的变化和发展,分析语法化过程,从而总结归纳出汉语虚词语法化的机制。在这一工作中,对词义解释的准确性无疑具有影响全局的重要性。因此,训诂学对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研究方法中的一大支柱。下面通过对汉语中“在”的词义语法化的分析过程,简单地谈一下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二、因形求义,“在”字探源分析汉语虚词词义的发展变化,要从对其本义的分析入手,这就用到了训诂学中的重要条例__形训。中国古代多为一字一词,故字义多为其记录的词的词义。陆宗迗和王宁在《训诂与训诂学》中这样解释“以形索义”的训诂原理:“汉字是表意文字

3、,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所以,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就使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文献的词义成为可能。”①能够与字形相联系的字义一定是在造字之初这个字所记录的词的词义,因形求义的方法是最适合用于探求字的本义的训诂条例。“在”在甲骨文中写作“”,为象形字;《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为“”,已转化为形声字,从土,才声。事实上,“在”在金文时期已经转化为形声字,其小篆字形由金文字形“”发展而来。说文中对“在”的解释是“在,存也。从土,才声。”因形求义,“在”从土,与“坐”义同,表草木方生于土上之义。这一实词性的意义能够由字形的构造反映出来,并有字典辞书作证明,可以认为是“在

4、”字的本义。三、“在”的语法化历程“在”的本义内涵形象具体,适用范围很小。随着言语交际需要的发展,“在”的本义产生之后不久就开始产生词义的分化和引申。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对这些变化之后的词义进行训释,可以厘清其词义逐渐语法化的脉络,并由此总结“在”的词义语法化机制。分析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根据经典古籍中的相关用例,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词义,再将这些用例归纳、分类,形成“在”的常用义项。(一)上古及中古时期“在”的常用动词性引申义上古及中古时期,“在”的引申义以实词义居多,其中绝大多数为动词性,个别为名词性。结合词义发展连续统的观点分析其引申过程可以看出,“在”的语法化趋势在实词阶段的

5、引申过程中便已初现端倪,为其完全意义上的虚词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生存、存在、存活这是“在”由其本义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方式,遵循着相容联想的词义引申规律,在本义产生之后最先自然引申出的意义,与“存”为近义词。可以佐证“在”这一意义的文献用例很多。上古用例,如:“见龙在田”(《易•乾》);“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无所不充,无所不在”(《淮南子•原道训》);“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中古用例,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杜甫《羌村》)。时至今日,“存、居”之义仍是现代汉语中“在”字的重要意义,常见用例,如:“存在”“健在”

6、“青春常在”等。结合现代语义学词义语法化理论来看,“在”由本义到这一义项的引申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词义“泛化”的过程,即义素[+草木]、[+土]消失,造成其意义可适用范围的扩大,泛化为一切生物的生存、存活,并进一步泛化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在”的这一义项产生之后,迅速取代其本义,成为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义项。1.存问、探望、慰劳《说文解字注》中,对“在”字解释下“存”的语义作了如下解释:“存,恤问也即存问之义也。‘在’之义古训为存问。今义但训为‘存亡’之‘存’。”段玉裁认为,“在”字的本义为“存问”,即慰劳、问候、探望,后来才被训释为与“亡”相对之义。“在”的“存问”这一训释可以

7、从一些上古文献中得到验证,如:“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杜预注释道:“在,存问之。”根据词义引申的规律,“存问”义应当是继“在”本义泛化为“存在”义后,较早出现的常用引申义。“在”的“存问”义在产生过程中很可能已包含语法化机制中“推理”的成分,即“在”的“存在”义产生后,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经常传迗“存问、恤问”之类的隐含义,逐渐“固化”,最终成为“在”固有的意义之一。1.居于、处于根据词义引申规律,“居于、处于”义很可能由“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