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

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

ID:21698265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3

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_第1页
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_第2页
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_第3页
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_第4页
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绿色发展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层面,它们之间相互联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绿色发展体系。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重新调整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经营政策,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潜在风险、成本和收益充分融入日常金融业务处理中,从而支持绿色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绿色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绿色金融主要是指绿色信贷。广义的绿色金融除了包括环保部与人民银行等部门在2007年联手推出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外,还包括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等。绿色金融体系

2、是指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保险、排放权交易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入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一、新常态下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但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仍然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有利时机。二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过去30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

3、以为继。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绿色金融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绿色金融互动,金融业信贷模式转型更需要绿色金融引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和改善民生大背景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发挥金融杠杆在绿色发展中的调节和支持作用,促进社会整体合理地把经济运行有效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环境破坏得到恢复和修复,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二、绿色金融国内外实践在绿色金融理念下,金融部门在经营决策中,

4、将影响环境的潜在因素考虑在内,纟综合评估环境风险并将其纳入金融风险管理中,实现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绿色金融通过对环境风险的核算,将企业生产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负外部性与其融资成本、融资难易程度紧密挂钩,使绿色产业和项目相对拥有融资优势,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行业,并带动其他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优化配置。在一些国家,绿色金融的制度女排和绿色金融产品的实践已有几十年的经验,由此推动的绿色投资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003年“赤道原则”的出台,确立了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

5、金融行业基准,为金融机构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可参照的一般准则。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尝试依照“赤道原则”开展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相关的制度设计和产品实践也越来越成熟。兴业银行是我国唯一一家实行“赤道原则”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在实施绿色金融过程中开展了诸多探索,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指引也相继出台。我国2003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5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9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从法律的高度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2012年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

6、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2015年底发布了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开辟了债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并引导各类投资者加大绿色投资、履行社会责任。三、基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约束近年来,伴随绿色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实现了业务领域、业务数量、业务管理等各方面的突破,以绿色信贷为主的绿色金融业务稳步发展。但由于绿色金融涉及业务广、政策联系紧等情况,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绿色金融长

7、效机制不完善、外部合作交流缺失等诸多制约因素。(一)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与金融生态环境难以改善并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经济永续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1.8:46.9:31.3调整为26.2:29.7:44.1。从产业结构看,全市煤电独大的风险依然突出,原材料工业占比大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农业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整体效益不高。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

8、合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