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数连续性互相证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实数连续性的基本定理04级统计系张祥淳2005年5月摘要:这七个定理虽然出发的角度不同,但描写的都是实数连续性这同一件事,它们之间是相互等价的,即任取其中两个定理,它们可以相互证明。它们在证明过程中相互联系。对同一个定理的证明,虽然不同的定理作为工具会使证明有简繁之分,有的用的是类似的证明方法,有的出发点与站的角度不同,但最后却都能殊途同归。而有时使用同一个定理,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方法相同,还可以有不同的细节。作为工具,它们又各具特点。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注意与发现。关键词:实数基本定理确界定理单调有界原理区间套定理有限覆盖定
2、理紧致性定理柯西收敛定理等价证明(一)实数基本定理的出现历史车轮的转离不开数学的发展。十七世纪,微积分这一锐利无比的数学工具为牛顿、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发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前进。然而,贝克莱对牛顿理论的攻击,将无穷小量嘲笑为“消失的量的灵魂”,却真正抓住了牛顿理论的缺陷。一方面,微积分在应用中大获成功;一方面其自身却存在着逻辑矛盾。至十九世纪,由十七、十八世纪积累下来的矛盾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使分析基础严密化的工作由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迈出了第一大步。他给出了分析学一系列基本概念的严格定义。1823年,柯西给出了“柯西收敛定理”。而早在1
3、817年,波尔察诺就确切地陈述了有界实数集的最小上界(即上确界)的定义。利用他的思想,魏尔斯特拉斯在19世纪60年代证明了“波尔察诺—魏尔斯特拉斯紧致性定理”。海涅于1872年提出,波莱尔于1895年完善并证明了“有限覆盖定理”。1872年,实数的三大派理论:戴德金“分划”理论,康托的“基本序列”理论及魏尔斯特拉斯的“有界单调序列”理论,同时在德国出现了! 1892年,巴赫曼提出了建立实数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区间套原理。由此,沿柯西开辟的道路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极限理论与实数理论,完成了分析学的逻辑奠基工作,从而使微积分学这座数学史上空前
4、雄伟的大厦建在了牢固可靠的基础之上。以上的定理表述如下:实数基本定理:对R的每一个分划A
5、B,都唯一的实数r,使它大于或等于下类A中的每一个实数,小于或等于上类B中的每一个实数。确界定理:在实数系R内,非空的有上(下)界的数集必有上(下)确界存在。单调有界原理:若数列单调上升有上界,则必有极限。区间套定理:设{}是一个区间套,则必存在唯一的实数r,使得r包含在所有的区间里,即。有限覆盖定理:实数闭区间[a,b]的任一覆盖E,必存在有限的子覆盖。紧致性定理: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数列。柯西收敛定理:在实数系中,数列有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6、。这些定理虽然出发的角度不同,但描写的都是实数连续性这同一件事,它们之间是相互等价的,即任取其中两个定理,它们可以相互证明。那么,它们在证明过程中有哪些联系?作为工具,它们又各具有什么特点?以下先给出它们的等价证明。(二)实数基本定理的等价证明一.用实数基本定理证明其它定理1.实数基本定理→单调有界定理证明:设数列单调上升有上界。令B是数列全体上界组成的集合,即B={b
7、},而A=R﹨B,则A
8、B是实数的一个分划。事实上,由单调上升,故-1A,即A不空,由A=R﹨B,知A、B不漏。又对任给aA,bB,则存在,使ab,即A、B不乱。故A
9、
10、B是实数的一个分划。根据实数基本定理,。下证=r。事实上,对。,于是,
11、-r
12、,=r。若数列单调下降有下界,令=-,则{}单调上升有上界,从而有极限,设极限为r,则=(-)=-r。定理证完。2.实数基本定理确界定理证明:设X是有上界的非空实数集,记B为X的全体上界组成的集合。A=R﹨B,则A
13、B构成实数的一个分划。事实上,不空,不漏显然。而由a不是X的上界,知有X,使得a,而由知b,故ab。由实数基本定理,A
14、B是实数的一个分划,。下证r=supX。首先证明r是X的上界。用反证法。如果不然,则有X,使得r,这时有a=a=A,且有ar,这
15、是不可能的。因此r是X的上界,而由于,r是X的最小上界。同理可证下确界的情形。定理证完。3.实数基本定理区间套定理证明:设{}是一个区间套,令,,则是的一个分划。事实上,,即非空;由的定义,不漏;,,则,,故,即不乱。故确是的一个分划。由实数连续性定理,存在唯一的实数,使得,,有。下证。因为,由的定义,,故。又,有,则,从而。即。最后证明唯一性。若有满足,,则故。即这样的是唯一的。定理证完。二.用单调有界定理证明其它定理1.单调有界定理→实数基本定理证明:给定实数的一个分划,任取,。用,的中点二等分[,],如果,则取=,=;如果,则取=
16、,=;……如此继续下去,便得两串序列。其中单调上升有上界(例如),单调下降有下界(例如)并且=。由单调有界定理,知r,使=r()=0+()=rA,有(n=1,2,……),令,知r,有(n=1,2,……),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