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70480
大小:4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3
《当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好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当孩子碰到逆境时,一想到父母,就会坚持下去,不至于放弃或走极端。我与女儿有个约定,当她碰到任何困难/境,顶不住准备放弃之前,一定要告诉我,我一定会全力以赴支持她摘自《陪孩子走进明媚时光》李庆远著,中国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一天女儿在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回来对我说,课文中一位父亲牢记着他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美国洛杉矶地震后,这位父亲满怀希望地用了38小时,终于在废墟中找到他儿子和14名学生。然后女儿问我:“你会不会也跟那位爸爸一样。”“会,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
2、,身处何种危险境地,一定要记住我会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找到你,也一定会跟你在一起。”刚到中山时,因为女儿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和新学校,心里有点烦。有一次,在床上故意当着爸爸的面,用枕头包住头撞墙。有一次,女儿跟爸爸说:“我的智力好像不够用了,枯竭了。”我马上将手掌放在女儿的手掌心上说:“爸爸把功力(智力)传给你。”还有一次我说:“有一种人说不烦,心也不烦,比如爸爸,有一种人说烦,心也烦,比如妈妈。”女儿说:“还有第三种人说烦,但心不烦,比如我。”当孩子在遇到任何心理困扰时,让他/她有机会对父母倾诉(但要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他/她才会信任你),这时,父母要帮助和支持他/她。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合适的心
3、理咨询师。1.志:我也不知何时迷上了交响乐?弦乐的温柔,木管和铜管的混响,五线谱与音符编织的海洋让我沉迷和逍遥。我进入了一个辉煌而迷人的世界。而在现实中,“志同道合”的知己难寻!初中曾遇一知己,现已在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就读,当时与她日日畅谈音乐的时光已逝。记得去年新年音乐会,我坐在剧场的观众席上。幕间收到一条短信:新年好!CCTV-15正在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呢!有空看看!我这才惊觉此人是难得的知己.“知己”们至少有一种相同的“志”,不论是兴趣抑或是性格,“知己”们互相扶持着,在这繁杂的尘世间,给予彼此清新的“空气”和前进的动力。2.诗:我羡慕那些在优美意境下,有着优美情趣,写着优美诗句的古
4、代诗人。他们如此悠闲而随心所欲地拼接方块字,却让百年甚至千年之后的我砰然心动。我们观赏一件出土不久的精美瓷器时,会惊异于其花纹的细致,感叹其久远的历史和亘古不变的品质。但是,它与古诗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诗,尤其是古诗,是继音乐之外,给予我灵动和启发最多的一样东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语言的家庭中,一切词都是亲属。只有诗人才能实现词之间神秘的血缘关系,而渺小的我只能在沉默中“叹为观止”。诗人用语言锁住企图逃逸的感觉,而我只能在语言中寻觅已经逃逸的感觉。3.艺术:上帝赋予艺术如此多的形态,如此醉人的美妙,只可惜生活中有些人拒绝这份厚礼,为世态与俗气所蒙蔽。艺术虽为上天
5、赐予,但实为人所创造。每个人都有奇妙的瞬时感觉,可惜大部分人抓不住,他们来不及,顾不上去回味和体验,从中提炼出艺术。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赋予艺术形式,只能成为欣赏者,从他人艺术中感觉曾有过的遥相呼应。只有少数人既能抓住,又有驾驭艺术的能力,善于赋予艺术形式,此谓之艺术家。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艺术家。他们拥有最质朴的华丽,最深刻的平淡,最自信的谦虚,最成熟的单纯,和能找到通向自然与心灵最完美的途径。真正的艺术家会销毁那些自己不满意的艺术作品,不是为了掩丑遮恶,只是因为爱美成癖,为了留下真正的艺术。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麻醉剂;尼采说,艺术是人生的兴奋剂;二者归结:艺术是人生的美酒,一尊还酹江月
6、。(摘自女儿高中一年级作文《杂感几束:志;诗;艺术》)除了学习之外,要引导孩子去思考一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艺术、音乐、诗、生、死、志、人生的目的⋯⋯大多数人什么都不想,少数人想得太多,极少数人想通了,成为思想家和哲学家;相当一部分人想不通,而走火入魔,还自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1.夜:我对夜有一种敬畏感,一切都笼罩于这般静谧之下,仿佛我说的什么话,看见的什么东西,做的什么事,都会被黑夜吞噬。但我又十分热爱夜,这么美好的夜,宁静、孤独、精力充沛。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朋友在远离城市的私人提琴作坊,在飘散着原木香味的庭院花园里,在暗淡下来的天幕下,静静地在黑暗中就这样坐着,什么也没有做,
7、偶尔几句调皮的旋律从飘渺的地方钻入耳朵。这种感觉非常好,没有怨,没有爱,没有激动,没有烦恼。听过《今夜无人入眠》的旋律吗?只有黑夜,也只需要黑夜便能给予我旋律中那样波澜壮阔,豁达酣快的心情。2.死:有谁能摆脱死呢?因为无人知晓死后有什么感觉,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人人怕死。可怕的不是有,而是无,但无人知道死后的灭寂是怎样一种“无”?我曾闭上眼睛,想体会一下脑中无意识的“死亡”状态。但我发现我根本做不到,或是说:只要活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