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

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

ID:21668713

大小:5.60 M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0-23

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_第1页
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_第2页
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_第3页
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_第4页
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_第5页
资源描述:

《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曹利华传统书法美学现代阐释系列(2011-08-2502:56:39)转载标签:文化分类:美学当下书法的文化缺失,已被众多的书家认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何处下手呢?儒、道、释经典著作、中西方艺术史、与书法相关的艺术门类以及艺术理论、美学等等,都可以列为阅读和研究的内容。但是我感到最为切近的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一是因为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实践的理论结晶,二是它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它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核心要素,四是他与世界艺术的发展有着天然

2、的联系,五是它与书法实践最为贴近、最具指导意义。基于以上五点,我们不妨从中国传统书法美学入手,化几年的工夫,边实践边学习边研究,我想这对当下书界浮躁、徘徊的顽疾定会起到治疗的作用,书界的整体水平必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我将从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角度,以《书法美学资料选注》中的文摘和提要为依据,结合传统和当代书法实践,探索传统书法美学的现代性,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书法由篆书走向独立 许慎《说文解字序》:“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3、易》(《周易•系辞》中无此字)八卦,以垂宪象。(《周易》•系辞)中为“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和文字学家。张怀瓘《书断下》说:“许慎少好古文学,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其妙。”说明许慎既是一位文字学家,又是一位书法家。许慎将文字的起源与八卦联系起来,一方面说明文字起源于对物象的描画,“仓颉之初作字,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强调了文字初始时的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文字又像八卦一样,“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理性抽象和融合情感的特征。这样就为文字演变为书法(艺术)奠定

4、了基础。中国的文字从什么时候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也就是说文字从实用价值转变为欣赏价值。甲骨文、金文,虽然以其形象性获取了审美的效果,为书法的艺术化增添了内在的因素,但是甲骨文、金文(大篆)的形象性只是绘画的特征,书法与绘画在这一时期还没有真正分离,书法还具有绘画的特征。而书法从绘画中独立出来,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从小篆开始,因为小篆真正的线条化了,所谓的线条化,就是将甲骨文、金文里的粗细变化、团块变化、方折变化等等形象化的构图因素转变为匀称的线条,这才是书法的基本特征。.《说文解字》的最大贡献就是收录了九

5、千多个小篆单字,整理出了小篆字形的部首系统以及揭示了小篆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汉字研究和书法研究的基础。其实在许慎完成《说文解字》的时期,小篆已逐渐脱离现实、脱离日常生活(汉代隶书取代了篆书),成为人们研究和欣赏文字的对象。小篆已具有独立的书法艺术的价值。许慎引用《周易》中的这段话,明确了汉字的两大功能:“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理性的认识功能和感性的审美功能。从汉代之后,小篆的实用价值已消失,书写小篆多数出于审美的需要,因为小篆始终以其圆润流畅的线条、均衡端秀的造型受到人们的喜爱。此时

6、的小篆,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之为书法艺术。之后出现了唐代的李阳冰、清代的邓石如等在篆书创新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书法大家。用“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来概括书法的特征是十分确切的,因为汉字具有形、、声、义综合的特点,既通“神”又通“情”,它不像其他艺术内容蕴含在形式(形象)之中,而是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如绘画中的雨景,是通过对雨景形象化的描绘来表达雨景的含义,而书法则是通过对“雨”字的书写来表达书者的情怀,“雨”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这是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如果书法去掉了“义”的成分,而只留下“形”

7、、“声”的形象因素,那么书法无疑已演变为其他艺术了。许慎是在汉字发展到隶书阶段,以规范化的篆书(小篆)形式撰写的《说文解字》,表现了他对篆书的痴迷,通过对小篆字形的结构的分析,系统地揭示了小篆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的联系,奠定了整个汉字研究的基础,也为书法,特别是小篆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小篆的审美价值在秦代李斯所写的秦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唐代李阳冰所写的《三坟记》等,清代邓石如所写的《白氏草堂记》等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但是,在当今书坛名家中,能写小篆的极为少见。这里需要消除一些误解:一是认为正书(包括

8、小篆)不易表达情感,二是认为形式单一,不易变化,三是难认、难写,不易出成果,等等。但是,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易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中获奖,因此对小篆避而远之。我在《书法导报》上看到上海书家张建春的一幅小篆作品《苏东坡•水调歌头》(见下图),非常俊美,功夫很深,翻看了他的一些资料,业余从事书法创作30余年,入展和获奖达25次,但是尚不是中国书协会员。而当下书坛能勉强写点行草书而又能写一手正体书的书家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