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66596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3
《功能材料物理实验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力热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力热实验所属专业: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萃英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地质科学与地矿资源学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所设置的各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实验课(物理类);公共基础实验课(非物理类)课程学分:4(物理类);2(非物理类)(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课程简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
2、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力热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力热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
3、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目标与任务:实验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进行实验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本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是:1.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了解力热实验的基本思想;熟悉基本物理量常用的测量方法及减小误差的方法;懂得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掌握其方法,包括安装、调节、正确操作和读数。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测量及分析,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深入认识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把学得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验、分析实验。2.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
4、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三)先修课程要求: 物理类:《力热》、《热学》 非物理类(非医学类专业):《物理学》(上、下册); 非物理类(医学类专业):《医用物理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基础物理实验》(第一、二册),李健等,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参考书:1.《大学物理实验》,霍剑清
5、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基础物理实验》,沈元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基础物理实验》,吕斯骅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大学物理实验》,浦天舒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5.《大学物理实验》,周殿清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6.《力学》,赵凯华罗蔚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物理学》(上、下册),刘克哲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二、课程内容与安排(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并简单示范,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1.针对力学、热学相关内
6、容老师设立小课题,3-5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课题。学时及实验项目分配:物理类:64学时。每学年开设实验内容时,根据物理学自身学科发展的特点及当代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从力热实验项目中选择6个基础实验、6个拔高实验和4个创新实验。非物理类:32学时。每学年开设实验内容时,根据当代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及相关专业的特点,从力热实验项目中选择3个基础实验、3个拔高实验和2个创新实验。课程安排:物理类:每学年第二学期2-17周完成实验。学生分6组,每组10人,每人每次完成一个实验。非物理类:根据不同专业,每学期2-9周或10-
7、17周完成实验。学生分6组,每组10—15人,每2人每次完成一个实验。(二)内容及基本要求实验要求: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上好实验课的基础和前提。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是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必要时还需要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弄清要观测哪些物理量、测量哪些物理量、明确哪些物理量是直接测量、哪些物理量是间接测量、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仪器测量等等。在此基础上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预习报告要求简要写出实验原理、实验公式,画出主要的示意图,设计表格用以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没有预习或未提交预习报告者将视情节扣分或取消本次实验成绩;2课堂实习:课
8、堂实习是实验课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按下列要求进行实验:(1) 认真听取教师对本实验的要求、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对照仪器,仔细阅读有关仪器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注意事项;进一步明确本实验的具体要求。(2) 熟悉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