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ID:21622415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_第1页
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_第2页
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_第3页
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_第4页
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温病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温病学;教学改革;中医教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3.047  :R2-04:A:1005-5304(2012)03-0095-02  《温病学》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属于中医临床基础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学科,既有临床课的性质,又有基础课的功能。它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全面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对温病学的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强调辨证论治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行新世纪规划教材《温病学》整体

2、框架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总论(基础理论)、各论(各类温病及临床运用)和附篇(原著选读)。教材取材于经典原著,以白话表述,理论成熟而自成体系,是四大经典中唯一不以原文为主要形式的教材,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根据该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确定相应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介绍如下。  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温病学》教材总论部分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知识涉及面广,主要着眼于温病辨证施治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其中有部分内容,如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常见症状、舌诊及脉诊

3、等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已有所涉及,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仅停留于似曾相识或有点印象。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本校5年制中医学本科的温病学课时为68个学时,其中总论一般占20个学时左右)传递大量的知识,并且要在将各个问题讲深、讲透的同时使学生不感觉重复,必须科学系统地编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顺序和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讲授知识。如讲授三焦辨证一节,因为三焦的概念、部位划分、生理功能等内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已经学过,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简明回顾三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成熟过程,进而引申出三焦在

4、温病学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着重分析、讲解三焦的证候概念、主症、辨证要点及病机特点,从而揭示三焦辨证的规律。若不考虑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机械地谨守教材,会使学生感到迂回缭绕,难以理解;或过多染墨于现代研究、前沿问题,学生亦会感到高不可攀,难以接受。只有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注重逻辑,突出重点  新世纪规划教材《温病学》采用新的编写体例,尤其是各论部分,对同属一类温病的不同病种的多个证型进行合并,删减了相互重复以及部分相对不常见的证型,执简驭繁。但对于知识背景有限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时可能会存在前后衔接困难的问

5、题。因此,笔者在授课中,适当打破教材顺序,注重其逻辑上的连贯性,同时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一方面根据教材对教学内容精心布局、深入浅出;另一方面,从全局上注意各章节的有机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构筑清晰、明了的辨病辨证框架。  3启发引导,互动合作  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具有启发引导性的课堂提问,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师生互动合作,解决问题。首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其学习的动力;然后,教师指向性地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获

6、取知识或加深对原有知识理解的目的。如在讲解温热类温病热陷心包证的证治过程中,教师在阐述、分析其发生机理、临床表现的基础上,提出热陷心包证的神昏谵语须送服开窍药,而承气汤类证中虽亦有神志症状,但无须开窍药,为什么?两者的区别何在?使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追忆并运用所学知识,必要时通过合作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启发引导、互动合作,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理论实践,紧密融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温病学》教学工作中必须

7、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性问题的讲授,应在阐明概念、内涵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融合临床运用实践,着重分析其临床意义及运用方法。如讲授新感与伏气温病的分类法时,应着重分析其临床意义,使学生明确此分类法对指导温病辨证论治具有实际意义。至于对新感、伏邪的原始含义,以及关于邪气何时侵入人体、伏于何处、为何会伏藏而不发病等问题只需作一般性介绍。笔者认为,这类问题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以能指导临床实践为原则,不必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  5切入案例,学而即用  温病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对中医临证具有典范作用。《温病

8、学》教材各论侧重于各个具体病证的诊治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