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

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

ID:21616078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_第1页
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_第2页
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_第3页
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_第4页
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某小井眼侧钻井下防砂筛管遇卡分析  摘要:随着陆地油田和海上油田的不断深入开发,小井眼侧钻水平井因为建井周期短、增产效果好等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应用。但是侧钻水平井中的造斜井段井眼曲率大,管柱刚度作用明显增强,使得在这些井中下入筛套管的难度增加。文章通过对渤海某油田Y井小井眼下入筛套管遇阻卡的深入分析,从管柱刚性、井眼曲率、摩擦阻力等方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到筛套管阻卡的原因,给出小井眼筛套管下入的推荐技术措施。  关键词:小井眼侧钻井;筛套管;刚性;井眼曲率;相容性  采用小井眼开窗侧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低效井、关停井的上部井段套管,减少施工井段,缩短建井周期,而且可以提高剩余油的开采效果,恢复停产

2、井生产能力,因此成为陆地油田和海上油田大力推广的一项成果应用[1-3]。本井是渤海某油田平台设计开发的一口调整井,是为了进一步动用砂体的储量,利用低效井D的槽口进行套管内开窗侧钻的水平井。  1Y井基本情况介绍  (1)定向井轨迹设计数据。开窗设计点在1030m,侧钻点井斜角66.29°、方位角103.38°、设计造斜率3-3.25°/30m,完钻深度1923m。  (2)井身结构设计。Y井井身结构上部是利用老井眼套管层次,下部是下入套管和筛管的管柱结构,即:??I444.5mm井眼×??I339.7mm套管(下入深度247.66m)+??I311.2mm井眼×??I244.5mm套管(下入深

3、度999m)+??I215.9mm井眼×??I177.8套管(开窗深度1030m)+??I152.4mm井眼×??I114.3mm筛套管(下入深度1923m)。  (3)钻井工程情况。开窗作业结束后,钻具组合:??I152.4mPDC钻头+??I120.65mm旋转导向+??I120.65地质导向随钻测井+??I120.65mm随钻测斜仪器+??I120.65mm非磁钻铤+??I120.65mm浮阀+??I120.65mm震击器+??I88.9mm加重?@杆+??I88.9mm钻杆。  2筛套管下入遇阻卡及后续处理过程  Y井连接完防砂外层管柱和内层服务管柱。下钻至1264m,接立柱后下放遇阻

4、10t,接顶驱开泵循环(排量380L/mina),最大上提至90t提活管柱(正常上提悬重50t,下放悬重41t),下放管柱通过遇阻点。继续下钻至1434m。接立柱后上提至72t提活管柱,下放遇阻10t;上提至75t,管柱上移2m,下放遇阻10t;再次上提至82t未能提活管柱。接顶驱开泵循环,最大上提至100t,下放至40t(正常上提悬重53t,下放悬重38t),未能提活管柱,筛套管柱遇卡。  解卡过程:通过浸泡解卡液无效,决定进行脱手顶部封隔器,然后进行切割套管回收顶部封隔器。最后通过组下卡瓦打捞筒管柱,上提多次震击将筛套管柱解卡,检查落鱼全部出井,遇油封隔器外观无损。  落鱼打捞成功后进行了

5、扩眼作业,将??I152.44mm井眼扩至??I177.8mm,筛套管柱下入顺利到位。扩眼钻具组合为:??I152.44mm牙轮钻头+变扣接头+浮阀接头+??I177.8mm扩眼器+??I120.65mm非磁钻铤+??I120.65mm随钻测斜仪+??I120.65mm非磁钻铤+??I120.65mm震击器+??I88.9mm加重钻杆+??I88.9mm钻杆。  3遇阻卡原因分析  根据该井通井管柱的悬重计算出摩擦系数,再利用专业软件得出本井在筛套管下到井底处悬重还有13.39吨(除去顶驱悬重)的余量。但是,计算条件里面的摩擦系数只是动摩擦系数,只能反映管柱在运动过程中的悬重,不能反映出管柱在

6、接立柱后从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时的悬重[4-6]。通过通井钻具的刚性对比、井眼曲率对比和摩阻悬重计算结果,各项数据显示本井筛套管的下入不会出现遇阻卡现象。但是因为各项计算条件受限,所得结果与实际下入情况不相符。因此,我们需要从管柱结构和遇卡时对应的井眼曲率进行一一对比,从而详细分析遇阻卡原因。  本井筛套管柱上安装有两个遇油膨胀封隔器,胶片密封长度2.165m,外径139.7mm。第一个遇油膨胀封隔器距离管柱底部155m,第二个遇油膨胀封隔器距离管柱底部301m。在第一个遇阻点1264m处全角变化率4.7°/30m,对应1#遇油封隔器位置1109m处全角变化率3.6°/30m,对应2#遇油封隔

7、器位置963m处全角变化率1°/30m。在第二个遇阻点1434m处全角变化率3.4°/30m,对应1#遇油封隔器位置1279m处全角变化率3.4°/30m,对应2#遇油封隔器位置1132m处全角变化率3.9°/30m。通过井深与造斜率对比可以看出,本井造斜率极不均匀,筛套管遇卡时管柱底部、1#遇油膨胀封隔器和2#遇油膨胀封隔器均处于全角变化率最大的井段。  完井筛套管柱的抗拉弱点在顶部封隔器处,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