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冠心病及食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冠心病与食疗摘要: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喝酒熬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等易患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平时喜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关键词:冠心病,营养,饮食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进而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所致。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认为冠心病因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年高体弱,胸中阳气不足,气滞血瘀所致,属胸痹
2、范畴,所以多以通补治其本。其实饮食调配更为重要:宜控制热能的摄入,限制脂肪和胆固醇,保障优质蛋白的供给,以及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等。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为7%,现有7000多万人,其中40岁以上年龄者,发病率为44%,且有逐年增多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种疾病之首,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疑难疾病之一。因此,如何加强冠心病的防治,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饮食组成与冠心病1.脂类影响1.1脂肪数量:饮食脂肪的质与量对血脂水平有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饮食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饮食脂肪总量是影响血中胆固醇浓度
3、的主要因素,摄入脂肪占总热能40%以上的地区,居民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升高。日本人均摄入脂肪量为总热能10%,动脉粥样硬化症者较为少见。WHO证实55岁男性每人每天摄入脂肪量,或占饮食总热能的比例与冠心病死亡率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故减少饮食脂肪摄入是防止冠心病的有效措施。《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规定,饮食脂肪的供给量为年龄45岁以上应占总热能20%~25%。1.2脂肪质量:饮食脂肪的质比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影响更加重要。饮食脂肪由甘油三酯等组成。人体每天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亚油酸是合成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原料,可降低血清
4、胆固醇浓度和抑制血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冠心病发生关系非常密切。鱼类含有较多多不饱和脂肪酸,吃鱼较多的日本人和吃橄榄油较多的地中海沿岸居民冠心病发病率并不高。丹麦人摄入脂肪140g/d,而英美人为120g/d,冠心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低于后者,因丹麦人饮食中动物脂肪较少,而英美人饮食中每天动物脂肪可达lOOg,提示脂肪质比量对冠心病发病影响更大。脂肪酸所起的作用取决于其饱和程度,饱和脂肪酸对血胆固醇的影响取决于碳链的长度;软脂酸和豆蔻酸可使血胆固醇明显升高,短于12碳的中链脂肪酸对血胆固醇影响较小,但硬脂酸和中链脂肪酸能使血甘油三酯升高。饮食中各种脂肪酸对血
5、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影响是肯定的,亚油酸的最小有效剂量是占总热能3%。含亚油酸丰富的食物(表18—1)以植物油为主。1.3胆固醇摄入量增加,血清胆固醇含量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美国科学家Brown和Gold-stein发现,在人体大部分细胞表面,特别是肝脏和血管细胞表面,附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其作用是吸收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其浓度保持正常。当受体欠缺或丧失功能时,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就会升高,当它过高时,即容易沉积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上,7成为动脉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低胆固醇、低脂肪膳食,可以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高胆固醇
6、、高脂肪膳食,则相反。因此,必须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一般情况下,每日控制在300mg以下。对于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每日限制在200mg以下为宜。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禁食特高和高胆固醇的食物,限食中胆固醇的食物,适量食用低胆固醇的食物。猪、牛、羊等家畜的脑髓,鸡、鸭、鹅等家禽的蛋卵,鱼、虾和蟹的仔以及鱿鱼等,它们的胆固醇含量多超过500mg/100g,我们称其为特高胆固醇食品;家畜和家禽的内脏,特别是肝、肾和肺等,干贝、蚶肉和墨鱼等软体动物,它们的胆固醇含量介于200~500mg/100g,我们称其为高胆固醇食品;大多数肥畜肉,鲫鱼、青鱼、黄鳝和泥鳅等鱼类,对虾、江
7、虾、龙虾和海蟹等虾蟹类食品,它们的胆固醇含量介于100~200mg/100g,我们称其为中胆固醇食品;大多数的瘦家畜肉,牛羊乳,常见的草、鲤、鲢和罗非鱼等海生及河生等鱼类,海参和海蛰等软体动物,它们的胆固醇含量低于100mg/100g,我们称其为低胆固醇食品。在强调食物种类的同时,还要注意进食含胆固醇食物的量,关键是控制饮食所摄取胆固醇的总量。在确保所摄取的胆固醇量在理想值以下,由于饮食习惯以及调味等原因,进食少许高胆固醇食物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的。1.4磷脂:在肝内合成,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卵磷脂是血浆主要成分。卵磷脂使胆固醇酯化形成胆醇酯,酯化作用增强时
8、,胆固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