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82585
大小:6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3
《竹林七贤名义考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竹林七贤名义考辨【内容提要】本文认同陈寅恪提出的“竹林七贤”名称产生于东晋的说法,但对陈先生说这一名称与佛家“格义”相关表示异议,认为是侨居江左的玄学家依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出来的。【关键词】竹林七贤格义玄学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颇具影响的七位士人,其名号始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其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引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所云略同,其文云:“陈
2、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知“竹林七贤”之得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对此,历代学者罕有异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竹林七贤”条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竹林七贤”条均从其说。至于七贤所游之竹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清水”条“清水出河内修武县(即原山阳县)之北黑山”句注云:“又径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
3、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陈寅恪先生不赞成上述说法,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竹林之游无关。他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一文中说:“寅恪尝谓外来之故事名词,比附于本国人物事实,有似通天老狐,醉则见尾。如袁宏《竹林名士传》,戴逵《竹林七贤论》,孙盛《魏氏春秋》,臧荣绪《晋书》及唐修《晋书》等所载嵇康等七人,固皆支那历史上
4、之人物也。独七贤所游之‘竹林’,则为假托佛教名词,即‘Velu’或‘Veluvana’之译语,乃释迦牟尼说法处,历代所译经典皆有记载,而法显(见《佛国记》)玄奘(见《西域记》玖)所亲历之地。”(《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陈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其文云:“大概言之,所谓‘竹林七贤’者,先有‘七贤’,即取《论语》‘七人’之事数,实与东汉末三君八厨八及等名同为标榜之义。迨西晋之末僧徒比附内典外书之‘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至东晋中叶以后江左名
5、士孙盛、袁宏、戴逵辈遂著之于书(《魏氏春秋》、《竹林名士传》、《竹林七贤论》),而河北民间亦以其说附会地方名胜,如《水经注》玖《清水篇》所载东晋末年人郭缘生撰著之《述征记》中嵇康故居有遗竹之类是也。”(《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1页)张为纲先生所记陈寅恪《清谈与清谈误国》演讲笔记(见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1页)和万绳楠先生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45—51页)也有类似的说法,不同的是,万先生还引录了陈先生为
6、说明西晋时期并无“竹林七贤”之说的两条例证。其一,《世说新语·伤逝篇》“王浚冲为尚书令”条云:“王浚冲(王戎)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刘注引《竹林七贤论》曰:“俗传若此。颍川庾爰之尝以问其伯文康(韩按:庾亮谥曰文康),文康云:‘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也。’”陈先生云:“据此可知王戎与嵇康、阮籍饮于黄公酒垆,共作‘竹林之游’,都是东晋好事者捏造出来的。‘竹林’并无
7、其处。”其二,《世说新语·文学篇》“袁彦伯作《名士传》成”条云:“袁彦伯作《名士传》成(刘注: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浚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见谢公(谢安),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陈先生云:“据此又可知所谓正始、竹林、中朝名士,即袁宏著之于书的,是从谢安处听来的。而谢安自己却说他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初不料袁宏著之于书。”陈先生上述说法的核心,是主张“以天竺之
8、‘竹林’加于外典《论语》‘七人’之上而成‘竹林七贤’,亦格义的影响所致”(《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附“格义”)。在具体分析陈先生观点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天竺之“竹林”(Veluva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