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68943
大小: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3
《现代山水画置景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山水画置景问题研究:由中国历代传统山水画入手与建国后现代山水画在置景的问题展开对比,发现历代山水画在置景上的变化与现代山水画的不同:由于现代山水画受到西方绘画思想的植入,现代艺术家的艺术取向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出现了的根本上的区别。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应当跟紧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进一步地完成历史的重任,做好传统山水画“取”与“舍”,做好现代山水画“承”与“变”。 关键词:山水画;置景;继承;延续; 引言 中国山水画做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它源于生
2、活,而又高于生活。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从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可以看的出艺术家对当时生活的一种热爱,以及自己感情的抒发。 据史料记载中国山水画始于六朝,它最早已衬景的形式出现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到了隋唐初期展子虔的青绿山水《游春图》正式拉开帷幕将中国山水画展示于世人面前。画史中记载展子虔善画亭台楼阁,在《游春图》中更是
3、体现了这一点,《游春图》描写的是贵族出游的情景,游者或骑马、或荡舟、或闲步。山峰起伏有层峦叠嶂之势,山间楼阁、屋宇、小桥规整、树木遍吐翠绿、山花烂漫、春意盎然。 中国画对画面布局置景有严格的要求和独特的美学技巧。有“六气”“六长”“六远”“六要”“六法”“四难”“三到”“三病”“八格”“十二忌”。对山水亭台这些小点景的布局都有严格规范,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缺之不可。历代的画谱、画卷、画论均有记载,《芥子园画谱》对其独书一章,可见他在山水画置景中的重要性。从山水画的置景中,可以看出这些点景的
4、弥足珍贵,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起到了记载与传承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山水画置景的特点 《游春图》的出现正式地将山水画与人物画分隔开来,是山水画独成一体的重要标志。到了五代、宋朝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可谓达到了顶峰。 五代时期,山水画出现了南北宗之说。在画法上虽有所不同,但在山水画的置景上仍继承了前朝的风格。南派的董源、巨然,北派的荆浩、关仝可谓风格各异。在画面的置景上也是各有特点。 董源所做的《潇湘图》描绘了潇、湘二水交汇处的景色。画面采用平远法的构图,水中浅滩上芦苇丛丛,水
5、中几叶扁舟在游动,天真平淡中略含幽深之趣。山石以花青运墨,人物则施重彩。峦头及山间树木多用雨点皴,坡岸山脚多用披麻皴,却能表现出江南山水清新悠雅的情趣来。当时南朝文化在继承前朝绚丽堂皇的文化样式与传统的基础上,也开启了宋代以后文雅风流的文人化潮流。 北派山水的集大成者——郭熙,他在其著作《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指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渭之平远。”提出了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最早的对中国山水画的置景做了细致的诠释。
6、元朝初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复古”一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宋宗室后裔赵孟頫。他的山水画继承多于创造,带有明显的由宋入元的过渡时期的特征。作为元代书画新风的开创者,赵孟頫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开创了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时代新风,使文人画走向了成熟,对明清书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绘画中,最富特色而又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了,而山水画家中最杰出的则是黄公望。他的山水主要取法玉董源、巨然;继承了赵孟頫“提倡古意”的精神,首创了浅绛山水的表现方法。《富春山居图卷》则是这一画法的代表作。画面采用长卷式的
7、构图,置景井然有序,水平树静,风和日丽;村居疏密有秩,坐落山涧间;时有垂钓者放舟于江心,气氛幽静和谐,俨然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画面中山峦、树木、房屋、人物、舟楫等点景安排错落有致,别具匠心。 到了清朝中期,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的山水画更是风靡一时,后世称之为“四王”山水。他们的山水画创作在置景上对前朝是有所继承的。在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小点景的表现上更是发挥淋漓尽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文人画有了更好的诠释。画面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形势画出了亭台、楼阁、屋宇,更完美地表达了文人“
8、清真雅正,平淡天真”心境。“四王”的风流余韵,作为绵延数百年的主导风格,不仅左右了绝大多数成名画家,同时也吸引着大批山水画的后起之秀。 二、现代山水画的置景情缘 1.影响现代山水画置景的主要思想 刚刚逝去的20世纪,是中国山水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的关键性时期。在此之前,中国山水画的置景尽管也代有演化,变动不居,但这种演化和变动基本上都是在传统型置景的内部进行,从未冲出过农耕文化所规定的文化语境,即使像石涛那样高唱“我自用我法”的“高经叛道”者,也仍然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