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

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

ID:21561723

大小:7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22

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_第1页
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_第2页
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_第3页
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_第4页
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作为“纪程碑”的开明版“新文学选集”(下)    四、赵树理的“越界”“1942年以前就已有重要作品问世”的作家才能入选“新文学选集”,而赵树理居然入选了。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他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写于1943年,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写于1945年,这两个作品在1949年就已经编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了,1950年又重印了校阅本。除了《李有才板话》外,《赵树理选集》中的《小二黑结婚》、《传家宝》、《登记》、《地板》、《打倒汉奸》等作品,也都发表在1943年之后。近年来,赵树理入选“新文学选集”引起了人们

2、的注意。洪子诚从经典化的角度给予解释,他在谈到编选“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编选“新文学选集”时说:“这反映了当时一种矛盾态度:即想将解放区文艺作为榜样加以标举,又对其思想艺术水准缺乏充足的信心。”(注:洪子诚:《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贺桂梅在这一论点的基础上,联系在1956年作协理事(扩大)大会上周扬把赵树理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人称为“语言大师”一事,也认为新政权意图把赵树理经典化(注:贺桂梅著:《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

3、家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91页。)。这种阐释并不全面。建国前后,赵树理的作品相当畅销。上海新知书店于1947年1月出版《李家庄的变迁》时,把茅盾的《序〈李家庄的变迁〉》一文的手迹影印发表,以示隆重。当时解放区报纸报道了赵树理的作品在上海受欢迎的情况:“农村作家赵树理的名著《李家庄的变迁》最近将要在上海出版……赵氏另一名著《李有才板话》在沪连出三版都已销售一空,买不到的人到处寻找借阅,青年群众中争相传诵……”在“新文学选集”中,只有《鲁迅选集》和《赵树理选集》印了10000册,其他选集的印刷

4、从2000册到5000册不等。可见,赵树理入选“新文学选集”,有满足读者市场的需求。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体现了编委会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与解放区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的关系的解读。建国初期,广大人民尤其是知识青年,出自感激共产党毛主席的心情,阅读解放区文学成了时尚,而冷落甚至误解了“五四”新文学作品。身兼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文艺报》主编等多种职务的丁玲,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时代青年排斥“五四”新文学的错误观念,她在《怎样对待“五四”时代作品》一文中说:“五四”时代以及稍后一时的作家和作品,在我们还很熟悉,但对于

5、很多青年就不大十分清楚了。有很多年轻的朋友知道高尔基、托尔斯泰、爱伦堡、西蒙诺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却不十分知道、甚至完全不知道中国除了鲁迅、郭沫若以外,还曾有过什么作家。也有许多年轻朋友觉得应学习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外国文学,却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也有可以学习的东西。也有少数人有这种偏见,以为凡是由“五四”新文学影响下生长出来的作家,是要不得的,甚至拿这种话当作一种讽刺。(注:丁玲:《怎样对待“五四”时代作品》,《中国青年报》,1951年5月4日。)丁玲这样说,是有感而发的。当时,她还是专

6、门培养作家的中央文学研究所的主任。1951年1月至4月中央文学研究所为学员开设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课程,由李何林、蔡仪等人讲授,课程分为:“五四前后”、“左联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文艺”、“抗日统一战线时期”、“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五个部分。为配合讲“史”,要求学员阅读“五四”以来的主要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丁玲等人的代表作。开始时学员对“五四”新文学充满“误解”,甚至把“五四”新文学与解放区文学对立起来,《文艺报》记者在一篇报道中说:个别同志,对“五四”文学采取否定的态度,以为

7、这一阶段文学运动是错误的。也有个别同志,盲目地认为“五四”新文学是胡适那些资产阶级分子领导的;有的则错误地认为“五四”前后一些作家与作品,大多没有什么内容,不过多少有点技巧罢了。有人还认为连技巧也没有。这些同志自己不仅从来不学这些东西,甚至一见别人看“五四”新文学作品,就武断地认为是“小资产阶级感情”。有的则以为“五四”新文学,只出了个鲁迅。另外,还有人认为:“我不是搞理论的,学文学史干什么!”或者认为要学,可以只要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作品就行了,而真正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较有正确认识、较重视学习这段文

8、学史的,只是少数。因此,很多同志开始不怎么重视这一段学习。(注:记者:《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学期学习情况与问题》,《文艺报》4卷7号,1951年7月25日。)丁玲在《怎样对待“五四”时代作品》一文中,也谈到了学员对学习“五四”新文学作品的不理解:中央文学研究所在学习新文学史中选了一些作品,作为对历史了解的材料,研究员(即学员——引者注)中就有个别的人提出问题:“这些作品能有思想性吗?有什么艺术性吗?对我们现在的写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