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

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

ID:21509090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_第1页
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_第2页
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_第3页
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_第4页
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  近一千年前,有一位旷世之才,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一如他笔下凄清飘飞的“飞鸿”,而他一踏上宜兴的土地,竟欲在此安身立命。他,就是“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的苏轼。传承东坡文化基因,流淌东坡精神血脉,蜀山南麓的江苏省宜兴市东坡中学,肩负着使命,满怀着希冀,坚定地行走在这条温暖的路上――让东坡精神传递不息!  铸魂立骨,感受东坡精神激励  学校精神是灵魂,学校有精神的贯注和激扬才能闪耀灵动的色彩。东坡人为追求精神的崇高上下求索。东坡是一个形象,东坡更是一种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以精神感召人、激励人、提升人,“打好精神的底子”,是东坡学校教育之魂。  校训“

2、真诚刚毅,自强不息”就是东坡精神的内核,是一面精神大旗,激励着每一个东坡人。  “阴晴圆缺,几度重光。承前启后,孰为脊梁?养气以正,立身以方。向善致仁爱,至柔兼大刚。旷达天行健,精勤地生香。莫言道路长,重任扛。追先贤之亮节,续坚毅之华章。轼风盈书院,蜀韵何芬芳!苏子云:天岂无情。”这是学校解读诠释校训的文字。学校深知:感受东坡精神的激励,要化为内在的动力并付诸行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切实有效。通过文字,触发一种情感;生发情感,升腾一种精神。有高度,使之亦有温度;入目,使之亦入心;可敬,使之亦可亲。  “做有时代精神的东坡人”,这是学校现实的发展目标。东坡学子以做人为

3、核心,稳步向前,做人――恪守底线,做东坡人――展我校风,做有时代精神的东坡人――与时俱进。  学校“三风”把东坡个性特质与教育基本风尚有机结合,熔铸提炼,可行,切行,笃行,才真正成为学校自己的风尚。承创并举,不断进行丰厚和拓展,完善学校的理念系统,使东坡学校文化神采焕发。  熏陶渐染,丰厚东坡文化滋养  心怀至诚播种温暖荆溪灵动传佳话,脚踏实地抒写从容蜀山朗润感先贤。此联是对东坡先生的颂扬,也是对东坡学子、东坡学校追求的写照与期待。  致力环境建设,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以浸润、以濡染、以化育。学校题写有东坡校园楹联,内容多巧妙化用苏东坡经典语句,共7副。东坡宜兴印记,呈现

4、苏东坡在宜兴的履痕足迹6处。东坡书院、买田阳羡、东坡海棠、《种橘帖》、东坡提梁壶、玉带桥。东坡经典故事,选取苏东坡智慧故事共18个。“轼风犹存”塑像,可见东坡坚毅而淡定的形象。东坡诗匾,以展示东坡歌咏宜兴的诗篇为主。东坡文化长廊,以展示苏东坡诗文名篇为主。东坡诗墙,以展示学生诗歌佳作为主。东坡中学校园不大,但全体东坡人用心经营,以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多地呈现,以期让东坡学子获得更多的滋养。  追根寻源,利用东坡书院基地  东坡书院,是凝固的历史;东坡文化,是灵动的现实。蜀山东坡书院,是东坡精神的一个载体。东坡先生仕途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豪放旷达的性情,每到一处总是亲民爱民,

5、行善积德,传学授教,乐此不疲。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他有着十分健康的心理素质。“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充满情趣理趣的众多诗篇中,又饱含他多少博大精深的思想!诗文字画他几乎无所不能。因此,老百姓总是从心底喜欢他感激他赞扬他。宜兴地面流传这么多关于他的美丽故事,蜀山东坡书院近千年中几近破败几经修缮,无一不显示东坡先生的魅力所在。  另外,最近重建的书院中,还设置了东坡学子馆和日本友人佐藤房雄的展室,无疑也承载着东坡精神。东坡书院成了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学校经常安排诗社、小记者社学生和其他学生到书院参观、采风或打扫卫生,让学生身临

6、其境去感受东坡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情商和智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牵线搭桥,整合东坡校友资源  遍布海内外的私立东坡中学老校友,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东坡精神”。1938年建校后,历届校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优异的业绩。特别是曾任宜兴县副县长的吕梅笙校长,更是带领全体师生坚韧不拔,借庙办学,亲手制定了“真诚刚毅,自强不息”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坡学子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中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新华社驻香港分社原副社长、船舶专家潘曾锡,中华职大原副校长范虹昆,南师大资深教授、著名画家范保文,我国海军实验基地原司令员潘淦林等等。他们为新东坡学

7、子树立了好榜样。  通过校刊《东坡园》与老校友同学会期刊《蜀麓情》加强联系。刊物上,老校友们谈自己的经历,谈人生理想,谈当前学生中热点问题,通过互赠刊物,师生读着这些文章,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现在常年赠送校刊的老校友达150多人。这是一座沟通新老两代人的情感之桥。  校友“阳光工程”更密切了大家之间的关系。1999年至今,老校友自发捐款创建“阳光工程”,以奖励母校贫寒学子中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只需居班内中等以上)为主,总款额近十多万元,受益学生150多人,几年中累计助学款近5万多元。老校友慷慨解囊献爱心,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有的是农民,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