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92319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试论小型煤矿采煤方法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小型煤矿采煤方法改革摘要:长期以来,小型煤矿一直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粗放型经济模式下的小型煤矿所使用的采矿方法存在着回采率较低、煤矿资源浪费以及安全状况较差等问题。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建设经济节约型社会进程的加快,小型煤矿进行采矿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小型煤矿采煤方法改革问题,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小型煤矿采矿方法技术改革 采矿方法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面对当前小型煤矿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下的存在着种种弊端的采矿方法,对小型煤矿进行采矿方法的改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型煤矿
2、采煤方法现状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小型煤矿约1.7万处,当前这些小型煤矿所采用的采煤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长壁留煤柱采煤法 长壁留煤柱采煤法主要的技术特征是工作面长壁布置、长壁推进。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每进行一定距离的推进,就保留一部分的煤柱,形成一种间歇式的推进;第二类为了防止工作面切顶,要在采空区保留一部分的煤柱来支撑顶板。 (二)现代房柱式采煤法 主要指的是由国外引进的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和短壁采煤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房柱式采煤。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使用连续采煤机或者掘进机
3、进行巷道开掘和煤柱回采工作,机械装煤,使用梭车或者胶轮车进行运输工作,采用锚杆支护技术或者采用自移支架等。 (三)条带采煤法和条带放顶采煤法 这是一种能够控制地表下沉的采煤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在开采区进行类似长壁采煤的布置方式,在其上、下部边界分别布置通风和运输平巷,在垂直于通风和运输平巷的位置上划分若干个开采条带,为了支撑顶板,要在条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煤柱。同时要在几个条带的开采工作完成之后,要保留一个较宽的隔离煤柱。而条带放顶采煤法指的是采用条带式的布置,对特厚煤层进行开采时,要沿底板布置开采层,放落其
4、上的顶煤的开采方法。 二、小型煤矿采煤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小型煤矿煤炭生产的发展实践与历史已经证明实现采煤与掘进机械化,才是小型煤矿解决效率低下、安全状况较差,回收率不高的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对于小型煤矿的采煤方法的改革,其重点应该是发展煤矿机械化采煤,并且其机械化应是多层次的,根据不同的煤层埋藏条件及井型,不同的采煤方法,逐步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机械化。 (一)长壁式采煤机械化 长壁式采煤机械化是开采缓斜和倾斜煤层最常用的方法,它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煤矿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应用。针对目前形势下的资源条件较好的小型煤
5、矿,发展长壁式采煤机械化无疑是小型煤矿进行采煤方法改革的一个正确的方向,小型煤矿在具体的应用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理的机械模式,进行科学的管理,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普通机采设备的配套 小型煤矿的实际生产表明,采煤方法的改革注重采煤机械化设备的配套十分重要。在机械化采煤过程中,工作面的所有工序都是围绕采煤机的运转进行的,而在采煤机的型号选定之后,输送机是影响采煤机是否能够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同时,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机电事故是影响机械采煤工作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而输送机事故在机电事故中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
6、,为了切实保证机械采煤工作面能够进行正规的循环作业,必须要选择与采煤机修理配套的输送机,要求输送机要与采煤机向配套,具体的如在生产能力上工作面输送机输送能力必须大于或接近采煤机的落煤能力;在结构性能、空间尺寸必须相互匹配。以此来保证减少由于输送机引起的机电事故,为采煤机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实现小型煤矿的安全生产。 (三)煤与瓦斯共采 瓦斯爆炸一直是煤矿开采中存在的重大灾难,并且如果将瓦斯排放到大气中还会造成空气污染。长期以来,小型煤矿对瓦斯的处理一直存在着一些弊端,而当前提出的将煤与瓦斯共同作为资源进行开采利用的理念
7、,将煤层瓦斯作为一种资源,即所谓的煤层气加以抽采利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的开采中,煤气层勘探与地面抽放技术和井下抽采技术相结合形成一整套属于煤与瓦斯共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从而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实现高效抽采,从而更好的利用资源。 (四)做好技术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做好技术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小型煤矿采煤方法的科学改革,确保安全生产。首先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全面的技术指导体系,及时的把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反馈。针对实际存在的安全问题,定期召开技术分析会议,及时的研究分析问题所在,提出修改技术,
8、并监督加以落实。其次是建立采煤工作面矿压的动态监测,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对采矿过程中的矿压进行动态监测,全面具体的掌握矿压的分布规律,矿井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以及来压的强度,以便及时的对支护强度和支护密度以及支护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来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最后,是要加大技术落实的检查力度,使技术改革工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