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

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

ID:21473073

大小:6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2

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_第1页
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_第2页
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_第3页
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_第4页
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化生态视阈下民俗艺术传承的影像到场:播布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是目前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分析和把握花鼓灯艺术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着重求证了影像到场是传承花鼓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路径选择,并由此进一步探讨影像在传承花鼓灯艺术时所应遵循的文化生态法则。  关键词:文化生态;影像到场;花鼓灯  :G24文献标志码:A:1001-862X(2012)06-0168-005  在考量汉文化的歌舞项里,作为“原生形态”的舞蹈样式,只有花鼓灯最能代表中国汉民族民间歌舞的典范。2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花鼓灯艺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目前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  笔者以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除了政策的倾斜和意识的重视之外,传承的路径选择也尤为重要,在了解诸多传承民俗艺术的手段和方法之后,我们发现影像虽已成为传承民俗民间艺术最广泛而直接的手段,但以影像的方式传承花鼓灯这一古老的艺术样式却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鉴于此,本文鲜明地提出影像到场的概念,力图求证影像是传承花鼓灯艺术的最佳路径选择。  一影像到场:传承的最佳路径  直接用“视觉判断”

3、[1]的能力来理解这个世界,大概是人类最早的梦想之一。这一“梦想”早已从远古洞穴的壁画中得到了证实。在人类自我培养的各种能力中,影像是最为古老的能力[2]。然而本文所探讨的影像则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成像,包含了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X络等传播媒介。  提出这样的观点,不仅缘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更加完善了影像与生俱来的纪录、传播和再造的功能,也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传媒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媒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影像为核心、以视觉符号为主导,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和认同感,同时以影像为核心的视觉文化,高踞

4、传媒文化的主流位置,充分显现出这个时代“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的文化特质。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当今的中国,影像无处不在地吸引着受众,正如有学者所言:“今天的传媒有了视觉性是如虎添翼,而视觉的高低往往又是传媒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3]因此,在读图时代,人们对影像过分的依赖和崇拜,正是发挥影像巨大传播作用的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另一个持续被主流媒体反复提及的话题就是倡导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和区域形象。由于影像与生俱来的直观可视性,对传播国家和区域形象无疑具有最广大的受众群和最直接的感染力,而新近的影视文化人类学,也已

5、成为一门以影视为技术手段专门研究民族和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因此,本着这个思路,我们先从实践中提出如下理由,以作进一步的论证和思考。  第一,国内外诸多成功的经验,为影像的方式传承民俗民间艺术提供了范例。早在1922年美国导演弗拉哈迪就在《北方的纳努克》中,完美再现了纳努克人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在电视普及率已达98%的中国,众多的栏目、频道和影视剧,也对民俗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探索·发现》是中国电视史上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

6、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节目一开播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电影《活着》,张艺谋巧妙地把皮影戏植入整部电影的剧情之中,不无炫耀地告诉世界,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加上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打造的皮影舞蹈节目《俏夕阳》,更激发了大众对皮影这一民间艺术的兴趣。而随着《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昌晋源票号》等影视剧的热播,不仅让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体现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典型特征的乔家大院家喻户晓,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文化产业化的今天,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张力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文化贸

7、易的传播和输出[4],而影像的输出在文化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比例优势。同时,影像在塑造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尤其在传输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考察西方,尤其美国,在文化产品的制造和输出过程中,总是不忘利用影像的方式,将美国的民族文化、美国的价值和美国国家形象进行最大程度地传播,好莱坞的电影实践已证明了美国的成功。因此,要想“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播布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是目前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分析和把握花鼓灯艺术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着重求证了影像到场是传承花鼓

8、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路径选择,并由此进一步探讨影像在传承花鼓灯艺术时所应遵循的文化生态法则。  关键词:文化生态;影像到场;花鼓灯  :G24文献标志码:A:1001-862X(2012)06-0168-005  在考量汉文化的歌舞项里,作为“原生形态”的舞蹈样式,只有花鼓灯最能代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