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创新

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创新

ID:21420064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创新 _第1页
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创新 _第2页
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创新 _第3页
资源描述:

《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创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创新例如,乐曲《托卡塔——喜报》。该乐曲主要表现的是报喜的喜庆场景,在我国的民族演奏中,主要采用的乐器是打击乐锣和鼓,以获得撞击的音响效果。因此,丁善德先生在乐曲的开头部分,采用模仿锣和鼓的节奏分别进入高、低声部。在纵向上采用了小二度(D与bE)和大七度(bA与G)的音程关系,营造出一派欢腾的喜庆场景,民族特色得以充分展现,和声的表现力也得以提高。(见例1-2.1)例1-2.1我国的音乐家在进行民间音乐创作时,多采用空五度和弦的手法,以营造出梦幻的意境。所谓的空五度和弦,指的是在五声音阶内,建立在徵、商两个音上的三

2、、五、七和弦都以偏音作为和弦的三音,而三音常常被省略以适应五声旋律风格。丁善德的和声创作手法丰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和弦结构上。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灵活采用西方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和我国民族五声调式手法;第二,和声语汇上,根据音乐的主题,灵活采用西方的典型和声语汇和五声性和弦序进,对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增强音乐的民族色彩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调式调性的民族化创新在丁善德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调性关系和调式结构,西方现代音乐调式思维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我国民间传统调思维也清晰可见。在作品中,他广泛地运用了调式叠置与综合,使作品的调

3、性关系在保持古典功能调性关系的同时,又吸收了增强色彩性的现代调式思维,使功能性传统调式体系和乐曲自身的民族特质实现了和谐统一。(一)调式叠置近现代西方音乐界常用的一种调性处理方式叫做调式叠置,即将两个及以上的不同调性进行纵向重叠的创作手法。两个调性的重叠叫做双调性;两个以上的叫做多调性。这种处理方式改变了传统调性的主属观念,地位相同的不同调性,经过重叠之后,主音的支柱作用被减弱。丁善德非常擅于使用这种处理手法,在他很多的作品中,通过对不同宫系统的调式进行重叠,在调式上,旋律与和声就出现了差异性,形成了音响的多层次性,营造出乐曲调性

4、的层次感。例如,在他的作品儿童钢琴曲《担忧》的开头,丁善德将同主音的3个五声性调式进行纵向上的重叠。上声部主旋律为d羽五声调式,下声部是D宫、d角构成的综合调式,即在综合调式的基础上,“漂浮”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羽调式的旋律。上下声部的叠置,使调式结构进一步复杂化,造成一种纷繁复杂的音响效果,大大增强了音乐表现力。(见例2-1.1)例2-1.1乐曲采用同主音的处理手法,总体调性十分和谐。d羽和d角的宫音存在着5度的差异。对两者进行综合,适合纳入d角的七声音列内。D宫和d羽、d角的复合均有一个相异音(两调主和弦的三音F与#F)。该曲的纵

5、向关系主要体现为融合,既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感,又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准确地表达出乐曲的主题。这就是五声调式与综合调式的纵向叠置创作手法,具有明显现代音乐风格的创作特征。(二)五声性调式的转换五声性调式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民族音乐中广泛使用,是我国民族调式的基础。这五种民族调式带着不同的民族调式色彩。因为五个正音都能够独立作为一种调式的主音,因此,在同宫系统内的同音列能够进行转调。能够帮助民族调式很好地运用西方的各种转调方式。1.同音列转调在保持音列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转调,叫做同音列转调。我国的民族调式体系在转调时,具有一个特点,即在

6、同宫系统中,能够在不改变宫音的情况下,改变主音。如在乐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当中,出现了3次同音列转调。乐曲的主题部分从A商调式到宫调式,再到D徵调式。这种转调保持在同宫系统内,曲调的色彩度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艺术感染力也得以增强。(见例2-2.1)例2-2.12.同主音五声性调式综合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和声中,存在着一种多调性音乐形态,即五声性综合调式。这种调式是在纵向声部中利用调性的重叠,从而使不同调式相互进行影响和融合,形成和声的效果。在这个综合过程中,虽然调式主音相同,但各调式音列属于不同的宫音,调号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形成了新

7、的现代和声处理手法。在丁善德先生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五声性综合调式。这些调式的使用,丰富了音乐色彩,增强了乐曲的民族特性,表现出作曲家追求民族精神的创作特点。例如,在儿童钢琴曲《晚上的歌》一曲中,在纵向行进上,开头部分采用的是C羽调式,然后转到G宫调式。到13小节处出现了调式综合,低声部为G宫与G角的综合调式,增强了音乐的民族风味。乐曲的高声部则始终为G宫调。两个声部同时行进。柔和的音效,营造出一个安静的夜晚。(见例2-2.2、例2-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