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00797
大小:5.80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8-10-19
《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宣贯培训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京市地方标准《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宣贯培训材料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2017年8月目录修订原因目标与范围主要修订内容2014年2月,住建部颁布实施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在推理公式适用范围、暴雨强度公式统计取样方法、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等方面进行了修改;总结后认为,地标也存在不足之处。1、修订原因修订目标为规范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工作,提高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确保城市雨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减少城市内涝灾害,修订本标准。适用范围(1)标准规定了城镇
2、雨水排除系统规划设计中暴雨径流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参数。(2)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城镇雨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内涝积水模拟计算。2、目标与范围本标准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选样方法为年最大值法。说明1:采用延庆站1965年~2014年共计50年的降雨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第Ⅰ区暴雨强度公式,其为山后背风区的代表公式。共选取了19个降雨历时(1min、2min、3min、4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
3、in、240min、360min、720min、1440min),每个历时每年选取1个样本,50年共有950个样本。按照不同历时分别对样本系列进行排序和经验频率计算,采用皮尔逊III型曲线适线,暴雨强度公式推求采用了直接拟合法。说明2:采用观象台站1941年~2014年共计74年的降雨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第II区暴雨强度公式,其是北京市除山后背风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的代表公式。共选取了19个降雨历时,每个历时每年选取1个样本,74年共有1406个样本。按照不同历时分别对样本系列进行排序和经验频率计算,采用皮尔逊III型曲线
4、适线,暴雨强度公式推求采用了直接拟合法。3、主要修订内容——暴雨强度公式适用范围3.2.3第I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3.2.3.1)及(3.2.3.2)计算。(3.2.3.1)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t——设计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适用范围为:1min≤t≤5min,P=2年~100年(3.2.3.2)适用范围为:5min5、计;采用5min时间段的降雨资料推求的降雨历时大于5min的暴雨强度公式,适用于城市道路及建筑小区路面等设计。3.2.4第Ⅱ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3.2.4.1)及(3.2.4.2)计算。(3.2.4.1)适用范围为:1min≤t≤5min,P=2年~100年(3.2.4.2)适用范围为:5min6、上新公式降雨强度大于原公式说明:推理公式法假设设计降雨历时等于雨水地面集水时间t1与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t2之和。地面集水时间与集水距离、地面铺装和坡度情况、地貌、降雨强度等因素有关。通常可按Kerby公式、市政院公式、地面平均流速法等方法计算t1。3.2.5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应按公式(3.2.5)计算。t=t1+t2(3.2.5)式中: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地面汇水距离、地面坡度、铺装等地形地貌情况,通过计算确定。t2——现状或规划雨水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主要修订内容——地面集水7、时间备注:以前t1一般采用5~15分钟。后来发现有人取值很随意,有经验不足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控制管径大小的因素,校核人、审核人也没依据否定设计人采用的数值。t1对雨水管径大小影响很大,需加以约定!①Kerby公式:式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L为地面集水距离(m);地面集水距离示意图地面类型地面粗糙系数光滑不透水地面0.02平裸土地面0.10稀疏草地或粗糙土地面0.20均匀草地0.40树林或茂密草地0.80不同地面类型的地面粗糙系数取值3、主要修订内容——地面集水时间如图,当无地面挡水建构筑物且地面坡向道路时8、,计算管段设计雨水流量时,应采用L2(而不是L1)作为L核算t1,并与雨水在雨水管段L3内的流行时间t2之和作为该计算管段的t,如右图所示。S为地面平均坡度;n为地面粗糙系数,可按右表取值。②市政院公式:该公式来源于坡面稳定流的水力学理论推导式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L为地面集水距离(m);S为地面平均坡度;n为地面粗糙系数;C为综合
5、计;采用5min时间段的降雨资料推求的降雨历时大于5min的暴雨强度公式,适用于城市道路及建筑小区路面等设计。3.2.4第Ⅱ区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公式(3.2.4.1)及(3.2.4.2)计算。(3.2.4.1)适用范围为:1min≤t≤5min,P=2年~100年(3.2.4.2)适用范围为:5min6、上新公式降雨强度大于原公式说明:推理公式法假设设计降雨历时等于雨水地面集水时间t1与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t2之和。地面集水时间与集水距离、地面铺装和坡度情况、地貌、降雨强度等因素有关。通常可按Kerby公式、市政院公式、地面平均流速法等方法计算t1。3.2.5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应按公式(3.2.5)计算。t=t1+t2(3.2.5)式中: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地面汇水距离、地面坡度、铺装等地形地貌情况,通过计算确定。t2——现状或规划雨水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主要修订内容——地面集水7、时间备注:以前t1一般采用5~15分钟。后来发现有人取值很随意,有经验不足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控制管径大小的因素,校核人、审核人也没依据否定设计人采用的数值。t1对雨水管径大小影响很大,需加以约定!①Kerby公式:式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L为地面集水距离(m);地面集水距离示意图地面类型地面粗糙系数光滑不透水地面0.02平裸土地面0.10稀疏草地或粗糙土地面0.20均匀草地0.40树林或茂密草地0.80不同地面类型的地面粗糙系数取值3、主要修订内容——地面集水时间如图,当无地面挡水建构筑物且地面坡向道路时8、,计算管段设计雨水流量时,应采用L2(而不是L1)作为L核算t1,并与雨水在雨水管段L3内的流行时间t2之和作为该计算管段的t,如右图所示。S为地面平均坡度;n为地面粗糙系数,可按右表取值。②市政院公式:该公式来源于坡面稳定流的水力学理论推导式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L为地面集水距离(m);S为地面平均坡度;n为地面粗糙系数;C为综合
6、上新公式降雨强度大于原公式说明:推理公式法假设设计降雨历时等于雨水地面集水时间t1与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t2之和。地面集水时间与集水距离、地面铺装和坡度情况、地貌、降雨强度等因素有关。通常可按Kerby公式、市政院公式、地面平均流速法等方法计算t1。3.2.5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应按公式(3.2.5)计算。t=t1+t2(3.2.5)式中: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地面汇水距离、地面坡度、铺装等地形地貌情况,通过计算确定。t2——现状或规划雨水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主要修订内容——地面集水
7、时间备注:以前t1一般采用5~15分钟。后来发现有人取值很随意,有经验不足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控制管径大小的因素,校核人、审核人也没依据否定设计人采用的数值。t1对雨水管径大小影响很大,需加以约定!①Kerby公式:式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L为地面集水距离(m);地面集水距离示意图地面类型地面粗糙系数光滑不透水地面0.02平裸土地面0.10稀疏草地或粗糙土地面0.20均匀草地0.40树林或茂密草地0.80不同地面类型的地面粗糙系数取值3、主要修订内容——地面集水时间如图,当无地面挡水建构筑物且地面坡向道路时
8、,计算管段设计雨水流量时,应采用L2(而不是L1)作为L核算t1,并与雨水在雨水管段L3内的流行时间t2之和作为该计算管段的t,如右图所示。S为地面平均坡度;n为地面粗糙系数,可按右表取值。②市政院公式:该公式来源于坡面稳定流的水力学理论推导式中,t1为地面集水时间(min);L为地面集水距离(m);S为地面平均坡度;n为地面粗糙系数;C为综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