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69490
大小:58.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浅谈中药柴胡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药柴胡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王林(南京医药仪征有限公司211400)【摘要】目的浅谈中药柴胡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方法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来总结柴胡皂甙对机体的抗炎及免疫方面的作用。结果柴胡皂甙的抗炎作用主要与通过刺激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糖皮质激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柴胡的调节免疫作用主要与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来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结论柴胡中的有效成分在对治疗炎症及其免疫调节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疗效。【关键词】柴胡皂甙糖皮质激素【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
2、1752(2012)16-0334-01柴胡,始见于《神农木草经》自秦汉至明清各个时期的医学著作都有关于柴胡衍变及其发展的记录。柴胡为我国历代常用中药,主要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于狭叶柴胡(南柴胡)及其同属植物的干燥根部。主产地为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区,适合春、秋二季采挖。其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肭经。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71•举阳气之功效。其主要成分为三萜及其皂甙类(a.b.c.d.四种),挥发油(柴胡醇、拧檬烯、丁香酚、对-甲氧基苯二酮等),脂肪油(为油脂、亚麻游酸、棕搁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酸)等此外,尚
3、含有香豆素、多元醇、楨物醇、生物碱、氨基酸和多糖等。其中还由以柴胡皂甙d的药理活性最强。柴胡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己为国内外医药学界所重视。自木世纪以来许多的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为木人通过查阅资料对中药柴胡就抗炎促进免疫功能作用的综述。1、抗炎作用柴胡皂甙只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柴胡皂甙对许多炎症过程伍括对正常和去肾上腺的大鼠以致炎剂角叉菜胺、5-羟色胺、组织胺、右旋糖酐、醋酸等引起的足和踝关节肿胀均奋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实验染胡幻、戒给大鼠肌肉注射52mg/kg、50mg/kg能够明显抑制么旋糖肝引
4、起的大鼠足浮肿;口服600mg能抑制右旋糖酐、5-羟色胺与豆引起的小鼠足浮肿,具有明显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柴胡皂甙还可以抑制致炎物组织胺的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并且对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释放、白细胞游走和结缔组织增生和多种变态反应炎症均有一定的影响。柴胡的抗炎作用于皂甙的结构有关。甙元结构中的环氧齐墩果烯骨架(即在D环上B位碳原子和28位碳原子之间有氧原子的相连)及4位碳原子上的CH20H是抗炎的基本结构。我们所说的柴胡皂甙分为a.b.c.d四种,但只冇柴胡a和d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而柴胡皂甙c则无效,如果将a和b经
5、过酸处理现成的bl.b2亦无抗炎作用。可见我们在做中药提取的过程中掌握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0前己研宄表明柴胡皂甙除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外,还能够提高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进而提高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其中将柴胡与皮质激素并用抗炎作用要比单独使用激素其效果显著增强,次作用不是作用的相加,而是能够更好,更有效的提高了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结果说明柴胡皂甙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肾上腺,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促进垂体分泌ACTH,进而增强分泌糖皮质激素来提高其抗炎作用。2、免疫调节的作用早在60年代
6、就有相关于柴胡提取的生物活性成分柴胡皂甙具奋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报道。7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柴胡皂甙腹腔内注射可引起腹膜巨噬细胞显著聚集激活了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通过刺激淋巴和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柴胡皂甙能够提高免疫调节的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柴胡皂甙在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调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功能,而且部分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某些功能来活跃体内免疫淋巴细胞功能,总反应吋免疫激活。柴胡中的冇效成分柴胡多糖也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如柴胡多糖能够增强库佛细胞的吞噬功能,能明
7、显增加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来提高病毒的特异抗体滴度,能够提高淋巴细胞的转换率和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说明柴胡多糖对非特异和特异免疫功能有促进调节作用。柴胡以其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能力、同吋具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综上所述柴胡皂甙确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根据研究表明柴胡皂甙主要通过促进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发挥了其抗炎的作用,通过了激活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功能,增强了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反应,从而起到了免疫调节的作用。但因其机制比较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于庆海.柴胡皂甙的抗炎作用
8、初探.《沈阳药学院学报》1986;3(1):14-16.[2】大浦彦吉.柴胡皂甙对肾上腺皮质的刺激.《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0:(3):38-3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