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

ID:21355351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1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_第1页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_第2页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_第3页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_第4页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祝福》中的启蒙者形象【】鲁迅的小说中,启蒙主义是以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启蒙者作为载体而呈现的。《祝福》中的“我”即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者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我”的形象认知来管窥鲁迅作品中的启蒙者形象。  【关键词】鲁迅;《祝福》;启蒙者形象    作为现当代文学奠基者之一的鲁迅,启蒙主义一直是其所努力传达的文学主题。在鲁迅的小说里,启蒙主义这一主题是通过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启蒙者”形象作为载体而一一呈现的。《祝福》中的叙事者“我”便是这启蒙者形象群中的一员,透过对他的认知,我们可窥见鲁迅作品中启蒙者形象的些许共性与特质。  在《祝福》中,“我”的形象贯穿着

2、全篇,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经历者。透过他的叙述话语,我们能够不断地感受到他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对“祝福”事件、对“祥林嫂”事件的主观态度,并以此感受到他的思想倾向等等。这些叙述话语逐步地丰满着“我”的形象,同时也使我们对鲁迅作品中的启蒙者形象有了一个更具体的感知。  一、觉醒、悲悯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征  在鲁迅的作品中,启蒙者的形象多是具有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有的温和,有的激进,有的隐晦,有的张扬,这一定程度上和叙述主体有关,但都不约而同的体现出了的愿望或投射出了的影子。  具体到《祝福》中“我”的身上,“我”表现出了温和,觉醒、软弱、单纯、

3、悲悯等独有的形象特点。“我”显然不认同于鲁镇中四老爷、祥林嫂、卫老婆子、柳妈等任何一方,同时又与他们都存在着疏离感。“我”是从鲁镇中走出去的;“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现代文明的熏陶;“我”渴望改变“国民劣根性”。但与此同时“我”又是单纯、脆弱、天真、且初步觉醒的。“我”渴望着改变些什么,但又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无力感。我厌恶鲁镇的腐朽,但又不得不与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满鲁四老爷等人的虚伪与跋扈,但却不能与其产生实质上的对抗。我同情祥林嫂的境遇,但却无法给与其思想的疗救。仅仅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有地狱了?”——这些个“我”在现

4、代文明中所学到的再简单不过的常识,“我”都无法给予其斩钉截铁的回答。因为“我”认为面对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在拯救她的灵魂之前,生命确是第一要义的。“我”的悲悯之心显然压制住了理性的科学。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我”的一个模糊的回答间接上也造成了他的死亡。由此也更加造成的“我”的负疚感与无力感。单纯天真的启蒙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究不过是苍白的。而“我”也只能以离开的方式来回应现实的残忍。  二、启蒙的窘迫——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生活轨迹  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创作中,作家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感经验很大程度上撑起了作品的厚重度与丰富度,有很多名篇抒写是身体离

5、乡,精神还乡的心理安慰,给人唯美向往之感,如沈从文的《边城》。在鲁迅的乡土作品中,描写乡土的立足点并不是停留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忆与缅怀上,更多的是以一个启蒙者的视角审视乡土,对乡土进行否定式的描写从而表达出一种对乡土现实的批判。在《祝福》中,叙述者“我”离去——归来——离去的生活轨迹在表现启蒙者的批判意识同时,实际上也传达出了属于启蒙者的尴尬境遇。  作品中封建的鲁镇是“我”的故乡,可以想象在这里“我”度过了多么美好的童年,年少的“我”从心里上是认同这种乡土文明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当我有机会离开这里,去外面的世界接受现代文明的时候,两种文化的差异开始在我心

6、里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造成的寂寞、痛苦、与孤独是无法想象的。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期之后,当“我”破茧成蝶已经适应了先进的现代文明作为文明人而再次以现代人的视角回归到鲁镇的时候,不由自主的便会产生一种优越的启蒙心态以及对于封建的厌恶感。面对现实“我”想有所作为,但相对幼稚的经历与心理却使得“我”的启蒙境遇是尴尬而窘迫的。  首先,从身份上说“我”仍是属于鲁镇上的压迫者阶级,与被启蒙者祥林嫂等人存在着情感上的疏离感。尽管我从未在行动上对人实行任何实际上的封建压迫,但可想而知这种身份印记无形中为我的启蒙行为设置上了情感的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尴尬的身份也无法

7、使“我”与鲁四老爷之类的长者产生激进的对抗。尽管“我”与他“话不投机”,不认同他的种种做法,但“我”也没有用现代文明的话语与其辩论,而是尽量维持着面子上的和平。这种沉默的对抗无形中也造成了启蒙境遇的尴尬。其次,“我”不具有成熟的启蒙心态。《祝福》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我”的形象:用心理语言对鲁镇中的事与人表达着不满,在心底进行着现代文明与乡土文明的激烈对抗,而没有实际上的言行实践,甚至有躲避的倾向。此时的“我”所具有的是一种典型的启蒙心态优越感而不是主动的有所为的启蒙冲动。于是当“我”在街上偶遇到垂死的祥林嫂时便变得无所是从。因为祥林嫂的求助是“我”在现

8、实中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当“我”面对祥林嫂的提问时,“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当“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