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43074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在互改互评中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互改互评中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一、作文改评现状的“尴尬”作文改评,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提高作文改评的效果,是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难题。我们常能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慨叹:最头疼的就是批改作文,最尴尬的就是讲评作文。你花再大的功夫去批去改,学生也只是看一下得分,瞥一眼评语,很少去思考;你费了那么多力气准备了那么多内容去讲评,学生却不置可否,甚至不以为然。而一铺开稿纸,他们又茫然无措,无从下笔。作文改评中何以会出现这种“头疼”与“尴尬”现象?究其原因,恐怕最重要的是学生对此失去了兴趣。为什么失去兴趣?这里自有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三:一是教学方法陈旧
2、。学生自小学二年级开始作文训练直到初中、高中,从来就是他们先写后交,接着是老师批改与讲评。这种十几年一贯制的改评程式,对学生早已没有了吸引力。二是改评内容大而空,且多有雷同。有的教师在改评作文时,评语常常是那几个有关“主题”、“中心”、“结构”、“语言”的术语在打转,千篇一律;在讲评作文时,总是审题、立意、切题那一套,别无他事。学生中流行的顺口溜很能说明这一点:“作文评语不用看,‘中心’‘结构’各一半;作文讲评不用听,‘审题’‘切题’到‘结尾’。”三是学生对作文课本身没有兴趣。据统计,在中学各学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对语文科的整体兴趣度最低;而在
3、语文科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中,学生又对作文的整体兴趣度最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显然,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要提高作文改评效果,要消除作文改评中的“尴尬”现象,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为达到此目的,笔者在作文教学时曾尝试过多种改评方法,通过比较,以为引导学生互改互评的方法最佳。二、互改互评的意义具有新鲜感。由教师改评变为学生自己互改互评,形式新;让学生作对改评,一个班50名同学便可作对49次,学生总是面对新人新文,内容新。这样,学生在新的形式下改评新人新文,便会有常改常新、常评常新之感。而新鲜感正是唤取兴趣的第一要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4、新颖的事物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内驱力,激起他们探究、操作的意愿。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互改互评作文,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承认,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以前,他们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他们是主动的参与者。这对他们(特别是作文能力较差的那些学生)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千言万语不如一次行动的力量。教师在改评作文时也可能经常给学生以鼓励,但其力量是不能与让学生自己去改评自己的作文的鼓舞相提并论的。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教师让其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在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时,学生便会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习的欢乐,并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被
5、多次反复激发后,就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尊和自信。而对某一事物的自信,可使学生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这也正是作文教学所必需的。能加深学生彼此间的了解,取长补短,逐步提高。学生主要归属两个群体:父母、老师构成的垂直群体;同伴、同学构成的水平群体。在垂直群体中,学生常处于隶属的次要地位,学习、交往等活动。受到成人的约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隔阂;在水平群体中,同伴、同学年龄相近,地位平等,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判断。因此在感情、心理上,他们更倾向于后者。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学生互改互评作文法的潜在理论依据也在于此。它打破了学生之间互相封闭的局面,使改
6、评者能亲自去品评同学的作文,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同学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能依据自己的情感意愿去评判同学;使被改评者能看到同学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听到同学对自己作文褒贬的真实声音,并从中了解到同学改评、欣赏作文的水平及个人好恶。这样,通过长期的接触与沟通,同学之间彼此的了解就会慢慢加深。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平群体之间的影响也随之增强,并能与各种理性的“自律”成份同步增长,所以,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坚持互改互评作文,即可取长补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与改评水平。能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由于作文教学的程式化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学生作文雷同比倾向十分严重。因此,确立
7、学生写作学习的主动地位、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应看作是作文改评改革的当务之急。互改互评,使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在认识同学的作文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接受同学的一些长处;在改评同学的作文时,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在收到同学为自己改评的作文时,可斟酌损益,平等争鸣。这样,学生就由过去被动接受老师的改评而变成了现在自己主动去参与改评。写作学习中,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的地位,才能有选择地吸收他人的长处,并有所突破和发展,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三、互改互评的操作1.原则。互改互评应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既让学生有所凭依,又不束缚他们的手足,达到使其保
8、持兴趣、增强自信、提高水平、发展个性的目的。2.方法。操作方法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制订。下面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