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的“着力点”

语言训练的“着力点”

ID:21328813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语言训练的“着力点”_第1页
语言训练的“着力点”_第2页
语言训练的“着力点”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言训练的“着力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言训练的“着力点”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学科。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训练。因此,加强语言训练就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加强语言训练,必须明确训练的内容。本文想就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语言表达特点,谈谈语言训练中的“着力点”。一、抓准确、巧妙的语言在描摹人物、事物、景物时,用词上常常独具匠心,表现出准确、巧妙的特点。对这样的语言,教师要牢牢抓住。例如,《挑山工》一文,有这样一句描写挑山工外貌的话:“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他们肩上挑一根滑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

2、甸的货物。教师提问:我们平时怎么用“搭”字?(毛巾、衣服等搭在肩上)课文的“搭”字是否用错了?改为“挑”字好不好?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搭”字,把挑山工虽身担重物,但仍然轻松、自在的神态定出来了。“挑”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用“搭”是非常巧妙的。教师再问:把“光溜溜”换成“滑溜溜”行不行?引导学生认识到:“光溜溜”是描写用眼看到的情况,“滑溜溜”是描写触摸后得到的感觉。在这里用“光溜溜”是非常准确的。像这样准确、巧妙的语言在课文中是随处可见的。教师应把这样的语言作为语言训练的“着力点”。二、抓生动、形象的语言为了使自己笔下的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采

3、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表现出生动、形象的特点。对这样的语言,教师也是不能放过的。例如,《观潮》一文的第四自然段,用三个比喻句,分别从形态、气势、声音三个方面,描绘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教学时,可先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然后采用删减比较的办法,体会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的作用。可把“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中的带点句子去掉,体会比喻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语言训练中一定要舍得下力气,花时间。三、抓具体、严密的语言课文中的语言还常常表现出具体、严密的特点。例如,《燕子》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4、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三句话分别写了燕子、电线、天空、电杆等景物。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如果删去“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行吗?答案很明显,如果没有这句话,也就是五线谱中没了音符,没了乐谱线,那可不行!如果删去“蓝蓝的天空”行吗?也不行。这“蓝蓝的天空”就如同一张纸,这五线谱写在哪里呢?不写“电杆”行吗?也不行。没有“电杆”就如同五线谱上没有小节线,没有小节线的曲谱,怎么会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这样一分析就会使学生体会到课文语言的具体、严密。四、抓简练的语

5、言课文中既有具体、严密的语言,也有简练的语言。例如,《詹天佑》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出以下几点:①詹天佑去的地方多,走的路多;②施工的项目多,工作量大;③工程复杂,施工难度大;④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这一句话,虽然只用了38个字,却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语言是多么简练啊!这样的语言怎能不着力进行训练呢?五、抓联系紧密的语言文章中的句与句、段与段是紧密联系的。在语言训练中,对这些联系紧密的语言,教师要恰当选取,着力进行训练。例如,《伟大的友谊》一文,有这样的句子:“

6、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教学时,可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这两句话连接起来,让学生理解两句话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句话中三个分句之间的两层因果关系。(第一个分句和第二个分句有因果关系。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仍有因果关系。)通过以上的练习,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也就领略到了。六、抓得体、适合的语言文章中的人物语言,不但符合当时的场合、环境及人物身份,而且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得体、适合的语言。例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共写了两次周恩来同志的语言:①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

7、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作斗争!”②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在教学时,把两句话对比着进行。可提问:能不能把“亲切地鼓励”和“命令的口吻”两种语言互换?能不能把①中的“孩子”这一称呼去掉?能不能把②中的“不要管我”放到句子最后?通过回答以上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不同的语气,不但适合说话的对象,人物的身份,而且适合说话时的场合、环境。“孩子”“这一称呼,使亲切、鼓励的语气得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