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

ID:21326279

大小:75.8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1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_第1页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_第2页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_第3页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_第4页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文化认同摘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反思中国民族形象的建构,我们倍感林语堂的睿智,他立足于中西文化之上,反身建构起连续的的民族形象,从先秦的哲人写到宋明的文化艺术、生活艺术再写到民国,从而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讲述并完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以介绍推广林语堂的作品,正确评价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林语堂;民族形象;文化认同一、全球化时代的国人认同危机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跨国资本建立的所谓世界‘新秩序’和‘世界系统’,同时也指通讯技术革命以及‘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传播的情形。”[1]而文化

2、全球化传播这种情形让许多人怀疑不久的将来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主的文化是否将完全取代地方民族文化,从而全球文化同质化。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认同也自然会受到冲击。正是基于文化认同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所以近年来不少人对中华文化认同危机表示关切和忧虑。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近百年国人是如何建构民族形象的。传统文化自鲁迅喊出“吃人”的文化之后便如过街老鼠一路遭追击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然其中有些异数,但在宏大的革命、国家叙事之前,这种声音极其微弱甚至被有意遮蔽。文革时期的批孔等对传统的批判则是深入到了民间。而文革之后到90年代中期书写最主要的面向仍然是批判,寻根文学寻到的基

3、本上民族文化的烂根,第五代导演演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下的昏黄腐朽充满鸦片味与变态的中国大家庭至今还盛演不衰。如果说解放前对文化的批判因为媒介的关系只局限在少数精英与知识分子身上,传统文化仍在民间享有盛誉,那么,文革之后,随着教育与影视的普及,便使得一般民众都被阅读或被观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人的思想是被建构的,当我们一直阅读与观看这些东西时,我们的脑海中便建构起了民族的骇异形象,而认同危机随之产生。二、林语堂的民族形象建构如今反观林语堂,我们不禁为其能在那么激进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坚持不偏不倚的民族形象建构感到自豪。林语堂既不同于鲁迅等一味偏颇地挖掘传统文化与国民劣根性的作家(

4、我们自然可以理解鲁迅的“怒其不争”),也不同于沈从文、废名等歌颂原始山乡、想回到田园乌托邦的作家(沈从文一向厌恶城市,但如此美好的“湘西”难道真的存在)。他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不利于进步的因素,从而呼吁要科学,要宪政,但他也看到“中国自有顶天立地的文化在”__他始终认为,那些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观”。因此,他称自己写的文章是“宇宙文章”,其中因为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建构出的民族形象对现在己失去文化自信心并产生认同危机的国人来讲,当不啻是一剂良药。(一)建构的立足点现在还有许多论者指责林语堂,谓其用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并举《京华烟云》大写特写姚木兰羡慕桂姐的小脚与木兰嫁妆为例

5、[2]。这一点令人殊难同意。我们对林语堂的理解似乎还不及外国人__赛珍珠。赛珍珠在《中国人》的序中认为在“自卑感弥漫全国的时候”,林语堂却“机智到足以理解自己的、也足以理解别人的文明。他们能够明智地选择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她说林语堂“即不能脱离自己的人民到格格不入的地步,又不能不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求正确地理解这个国家的含义,过去的以及现在的含义”,其写作中国的书是“坦诚相见,而又不自惭形秽”[3]。而林语堂也在《中国人》自序里谈到“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

6、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3]现在还、在指责林语堂的东方主义是否暗寓着我们依然存在的民族自卑感与文化认同危机呢?抑或是自己才是真正的东方主义者搬演萨义德的《东方学》阅读林语堂?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立”是立在对中西文化的严格分析比较之后,他既写《中国人的智慧》也写《美国人的智慧》。他正是有感于国人与西方人对中西文化的曲解才毅然承担起文化大使的责任。(二)完整的文化讲述__连续的民族形象林语堂建构民族形象的一个特点恐怕为大家所忽略,就是其从先秦的哲人写到宋明的文化艺术、生活艺术再写到民国,从而形成完整的文化讲述并完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1.先秦的智者林语堂在1936所做的《生活的艺术》

7、里就专辟一章写中国古代哲人智者的风华,而之后又陆续译写了两本书《孔子的智慧》与《老子的智慧》来阐释中国古代的哲学其他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夹有对这些中国古者的形象塑造。相比较鲁讯的《故事新编》,我们会发现两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鲁迅用《出关》《起死》来写老子与庄子,但文本氛围何其的黯淡,而老子与庄子又显得有些愚蠢与可笑。但林语堂的老子与庄子却是潇洒的,他们虽蓬头跣足,却披发行吟、快乐无比,充分享受着生命。林语堂特别强调老子的亲近自然、崇尚直觉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