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习俗ppt课件

亳州习俗ppt课件

ID:21324624

大小:3.40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0-21

亳州习俗ppt课件_第1页
亳州习俗ppt课件_第2页
亳州习俗ppt课件_第3页
亳州习俗ppt课件_第4页
亳州习俗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亳州习俗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亳州习俗常老师亳州景点亳州习俗(一)春 节农历正月初十,当地旧俗称“过年”。这天五更起床,先放开门炮,而后净手、焚香、点腊烛;男女穿新衣。下汤(下扁食)时,放鞭炮。饭菜做好后,不食。首先全家叩拜天地,保佑全家平安,而后再向祖宗牌位、尊长叩头拜年。饭后,全家主要成员带着火纸、鞭炮、祭品(酒、肉、果品等)到祖坟拜年。返家后,到同族邻居家给长辈行叩头礼,平辈互相同好。各家备麻叶(一种油炸食品)、花生、瓜子、麻糖等食品招待,至亲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拜年以午前为度,午后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初二,带大馍、点心、麻糖等礼物到外祖父家,初三到姑母家,初四到岳丈

2、家拜年。如误期,见面时需说明原因,否则受责。走亲戚、串朋友至正月十五日。城镇商店初五开始营业。(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农村叫“小年下”。元宵晚上,屋内焚香、点腊烛,晚餐吃元宵。门外挂灯笼,放焰火,不论城市和农村,均灯火通明。灯笼式样品目繁多,有“红火炭”(用竹蓖扎的用红纸糊的灯笼)、走马灯、纱灯、龙灯、凤灯等等。当晚放焰火,大型焰火是群众集资办的,也有各家自行购买的。在屋外跑动燃放。建国后,迷信习俗废除,挂灯笼、放焰火、吃元宵之俗尚存。80年代,高跷、“鬼会”、小车干旱船、戏剧等,均到街头演出(三)二月二农历二月

3、初二日,俗称“龙抬头”,这天家家户户早起围仓。“围仓”即用青灰在院子里打麦场里撒成圆圈,最少要围三圈,中间放一撮五谷杂粮,用土或砖头盖住,以此祈求丰收。这天早晨,家家吃煎饼、大馍。歌谣云:“二月二龙抬头,打着犁子赶耕牛,大囤尖,小囤流。”建国后,农村仍有这一传统的习俗。(四)清明节清明节,男女盛装,携带祭品,远足郊外,添坟祭祖,俗称“扫墓”。在家里插柳招魂,以表示纪念。另外用柳条穿烧饼,挂在房檐下或墙上,至立夏给孩子吃,据说这样可以治小儿“苦夏”(小孩子食欲不佳,身体瘦弱)。建国后,扫墓之俗尚存,清明节前,机关、学校列队持花圈到烈士陵园扫墓,听

4、陵园管理人讲述革命先烈事迹,启迪后人。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旧时人们认为这时蝎子、蜈蚣、蛇蜂、蜮等俱出为害,人称“五毒”。于是画五毒形象贴在门口,小儿涂雄黄于耳、鼻、眼窝肚脐处,防疫除病。妇女用香料绣成荷包,或用丝线缠成粽子、糖糕形状,给小儿佩戴或用黄布为小儿做肚兜、虎头鞋,是日穿戴,以避“五毒”。早晨,户户插艾。早餐城市吃粽子、糖糕、油条;农村吃粽子、糖包。中午饮雄黄酒。对至亲厚友,以此相送为礼,表示祝愿。建国后,饮雄黄酒、缝香包、龙舟竞渡等习俗废,唯插艾、吃粽子和糖糕等习俗尚存。近年来,儿女节前以鸡、鱼、酒、肉

5、等孝敬父母岳丈之风盛行。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农村早晨吃焦馍(用芝麻、面粉活成面块,烙成烙馍,烤焦),城里午餐丰盛。入夜举家团聚,焚香祭月(多为主妇或姑娘主祭)。祭后,食月饼、瓜果、毛豆等,饮酒赏月,至深夜方散。建国后,旧俗虽易,但仍全家团聚,食月饼、瓜果等。80年代,独家生活的儿女,节前以月饼、酒、肉、瓜果等孝敬父母,至亲厚友亦有礼品来往。腊 八农历十二月八日,叫“腊八”。旧时,是日早餐用毛栗、花生仁、红枣、百合、山楂、莲子、糯米、红白糖等,煮成粥,叫“腊八粥”。信佛的人,是日施舍穷人。而现在腊八粥,用小米、豆腐、粉条、花生仁、芝

6、麻仁、海带、姜、葱等煮制,改甜为咸,改早餐为午餐。因此时已接近年关,所以有“吃了腊八饭,便把年来办”的俗谚。除 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年二十九日),是本年最后一天,这天家家扫庭院,贴春联,易门神;入夜点烛焚香,堂屋桌上陈列供品,全家团聚,饮酒辞岁,祝长者长寿,儿女兴旺,长者给子孙压岁钱。而后围火炉“守岁”;至午夜,放关门炮。过世父母年老,儿女预先为其准备喜棺。棺木以柏木为佳,其次粹揪、桑木,再次是杨柳杂木。同时制寿衣3至5件。老人病故,绝气时不举哀,及时烧“倒头纸”。给死者穿好衣服把老人平时最喜欢的物件,置于棺中陪葬。棺木不定材口,全家举哀;之

7、后,长子守灵,次于敞头赤脚,到外祖父家报丧。其他至亲处由侄、孙报丧。灵棚多设在棺木停放屋前,门前挂幅竹帘,帘外白布(纸)长幅上,书写“显考(妣)鬃之灵位”,称为“铭旌”。吊唁吊唁者,以外祖父家为贵。他们前来吊唁时,孝子要全部出动,跑迎于街头或村外至灵前行九拜礼后,集体举哀。长子和执事向舅父报告丧事安排情况,其舅父可以提出意见,修改仪程。第二天,全体孝子到土地庙或十字路口“泼汤”。第三天,至亲厚友都到,推开材口,净面。亲人祷告后,合材口,钉银钉,全家举哀。丧服丧期服装,自清末至建国前夕,丧者儿子戴肉包白帽,穿孝袍,腰束麻带;侄子、子戴筒帽,其他人

8、戴菱角帽;女儿戴7尺长的白土布,侄女、孙女戴3尺长的白土布,其他人戴1尺长白土布。建国后50至70年代,丧期不穿孝服不戴孝帽,一律配戴黑袖章。80年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