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ID:21320017

大小:6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1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案朱秀蓉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内涵1.1.1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1.1.2人际交往的类型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来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

2、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1.1.3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1.1.4人际交往的意义有助于身心健康、信息传递、自我认识。第二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1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2.2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2.3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1.3.1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1.3.2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考核要点: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

3、容的课外实践。第二章人际沟通(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教学重点和难点: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2.1.1沟通的含义沟通、人际沟通。2.1.2人际沟通的特点私人性、亲切感、能动性、范围小。2.1.3人际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

4、第二节言语沟通2.2.1言语含义与沟通2.2.2言语沟通的类型2.2.3言语沟通的艺术2.2.4言语沟通的原则第三节非言语沟通2.3.1非言语沟通的功能2.3.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2.3.3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第四节人际沟通的具体技能2.4.1面谈面谈、面谈的准备、面谈的技巧。2.4.2应聘2.4.3谈判【思考题】1、何谓沟通?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什么是倾听?联系实际谈谈倾听具有哪些艺术?3、非言语沟通的类型有哪些?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4、阐述沟通的心理反应。考核要点:沟通的基本要素。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

5、的课外实践、行为训练。第二章人际认知(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陈述人际归因理论,了解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人际归因原则,理解人际归因偏见,掌握人际认知的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认知的含义和内容,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及人际归因偏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及讨论。第一节人际认知概述3.1.1人际认知的含义3.1.2人际认知的内容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3.1.3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第二节人际归因3.2.1人际归因的含义3.2.2归因理论3.2.3人际归因偏见3.2.4人际归因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大数定

6、律、利益关系原则。【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认知?他人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有哪些?2、阐述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3、如何减少人际归因偏见?考核要点:人际归因理论。辅助教学活动:自我探索活动。第二章人际印象(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人际印象的概念,明确印象形成的特点,理解印象形成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并掌握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教学重点和难点:印象形成的特点、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4.1.1人际印

7、象的含义印象、人际印象。4.1.2印象形成的特点整体性、主导性、联想性、比较性。4.1.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第二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4.2.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首先效应。4.2.2近因效应新近印象、近因效应。4.2.3晕轮效应泛化印象、晕轮效应。4.2.4定势效应刻板印象、定势效应。【思考题】1、简述印象的概念及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要素。2、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4、如何利用近因效应增进人际吸引?考核要点:人际印象的概念。辅助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体验式心理训

8、练。第二章人际吸引(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解释人际吸引概念,了解人际吸引类型,理解并能运用人际吸引理论,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教学重点和难点:人际吸引的情境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对人际吸引理论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第一节人际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