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02726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再谈“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再谈“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第1“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成果。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知”是人类独有的专长。人类社会兴旺发达,统治地球,进军宇宙,靠的就是“知”。可以说,“知”是人类区别于万物的最基本的属性。所以,人类对自己“知”的能力和成果的认识,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西方世界,经过埃及人追求死后归宿,巴比仑人看重生前欢乐的长途跋涉,到古希腊,人们终于认识到本体世界的无限性,认识到认识主体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认识到认识工具的重要性,为人类创造认识工具,认识世界本体,创造新的生活世界,开辟了胜利通道。西方今天领先世界,造福全球,正是这条胜利通道引导
2、的成果。疆域面积可以跟西方的根据地欧洲相比的中国,历史也很悠久,但中国人行事则跟西方人大不相同。经过治水移山的辛劳和酒池肉林的挥霍,虽然孔子也在中国思想源头上早早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出了“知”的有限性,强调了承认“知”的有限性的正确态度,但这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中国第一圣人,一心“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万代师表,他说的“知”,并不是指去认识新世界得到的新“知”,而是学习古人认识世界得到的旧“知”。孔夫子这种推崇学习旧“知”,忽略发现新“知”的态度,成为中国思想的基本特点。由于“知”是学习之“知”,是对前人认识到的已知世界知识的继
3、承,而不是认识之“知”,不是对未知世界知识的新发现,所以,“知”的学问——“知”的主体,“知”的客体对象,“知”的具体内容,“知”的工具和方法——就没有真正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浮光掠影的讨论之后,不了了之,反而是“知”和“行”的关系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真正的基本问题。口耳相传,文字相袭,在书斋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当然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发现新世界,探索新知识容易;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践行已知的理论知识,当然比从一成不变的书本上学习固定的理论教条艰难,于是“知易行难”便成为定论。从《左传昭公十年》中提出,“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伪《古文尚书说命中》强调
4、,“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易行难”的成见纠缠了中国人两千多年。两千多年间,这种成见也并不是没有变化:难易之外,又安排了次序。宋儒即有“知在行先”,“知行合一”的论述,明儒更进一步完善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把“知行合一”作为一个认识论的命题郑重提出来,显示出对“知”的真理性追求紧迫了,对“行”的重要性认识深入了。然而,有饥饿的感觉,才会有觅食的行为;有性欲的冲动,才会有性交的行动。行事受神经中枢的支配,是动物的本质,高级动物就高在神经中枢高度发达,形成大脑,由大脑掌控动物的行止和发育。有知才能有行,人何独不然?
5、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是在突出“行”的形式下,抹杀“知”的前提性,实际上维护“行”的重复性。更何况,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古老方法,“无不持载,无不覆帱”的自负心态,中国的思想并没有突破性发展,后人标榜的这个“知”,依然是那个前人早已“知”之之“知”,与这个“知”合二而一的那个“行”,也难免仍然是传统观念经世致用,济世安民的重复使用,老调重弹。前人求“知”得“知”,这个“知”并不错。后人泥古不化,奉前人之“知”为圭杲,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发现超越前人旧“知”的新“知”,画地为牢,妄言“知易行难”麻醉自己,以“知行合一”掩饰“知”的贫乏,“行”的窳败,就错了。归纳
6、起来,中国古人的“知”集中在“伦常治道的人生智”上,精华就是认识到“食色,性也”,“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当然,这并不错,无食,生命不能生存;无色,生命不能延续。进一步认识到“人者,仁也”,用秩序井然,等级分明的制度,建立起以礼为基础的分封制国家,以法为基础的郡县制国家,保证“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由国家掌握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财富,实现人的“食色”本性,是个伟大的发明,当然更不错。但是把“食色,性也”的本能需要绝对化,真的“以百姓为刍狗”,生存需要成为
7、唯一的最高的需要,以至于“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把由国家解决最根本的“食色”问题绝对化,作为唯一的道路,中心的议题,最高的学问,只准在“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里鬼推磨,不准再创造土里刨食以外的生活方式,不准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外寻找新道路,就错了。因为由国家解决“食色”之人的“食色”问题,虽也有效,终亦有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食色”之人,尽管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产的也只能等于他们消耗的,为解决“食色”而解决“食色”的的结果,是“食色”永远解决不了。而因为国家由管理者管理,国家解决就是管理者解决
8、,管理者的“食色”本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