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74519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鸡山坝村绽新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鸡山坝村绽新颜鸡山坝村展新颜本报记者吴常森盛夏7月,笔者来到陕甘两省交界之地的康县王坝乡鸡山坝行政村。该村距康县城14公里,因境内有一座形似展翅欲飞的鸡山而得名。近年来,坐落在鸡山脚下的鸡山坝行政村紧密围绕县委、政府确立的“南菌药茶、中桑林果”发展思路,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带领下,他们围绕山水做文章,短短几年使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个昔日名不见传的小村,如今声闻陕甘两省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笔者采访了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吴朝宏同志,并从他那里找到了答案。退耕还林——农民过上了好日子鸡山坝村共有4个合作社,168户,730余人,全村仅有耕地1
2、150亩,人均不到2亩地。过去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垦荒、加之农民生活用柴,使该村森林面积税减,小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每到春夏之季泥石流、洪涝灾害频频发生。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逐步推展和落实,该村在乡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带动下,积极向群众灌输“能要山地一亩林,不开山上一分荒”的思想观念,使农民群众逐渐从依靠开荒种粮过渡到发展绿色经济,走生态建村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几年来,在县、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带领下,全村共栽植桑树、核桃、杜种、山楂、枣皮等经济树苗30余万株,实现退耕还林823亩,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65%,上升到92%。看到身边这些可喜的变化,该村吴家
3、庄合作社吴兵山老人乐呵呵地说:“开天劈地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政策,退耕还林后,树苗不但不要农民一分钱,政府每年还承诺给群众每亩地200公斤小麦,120元的补助,现在家家户户按时领取,都已过上了好日子,党和政府没有失信于民,我们老百姓高兴啊”。抓基础建设——旧村处处展新颜退耕还林了,农民没有多少活可做,一些群众打趣地说,“我们变成了城里人”。果真没有活可做吗?村支书陈治忠告诉我们说:“建设新农村,要做的活太多,但关键是农村基础建设太落后,这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村的基础建设主要抓了‘五大工程’”。一是抓了乡村交通建设工程,打通了乡村公路,实现了社社通车。2005年,市财
4、政处包扶鸡山坝村后,不断加大对该村的资金扶持力度,并先后拿出100万元,帮助该村小西沟、三房沟二个合作社修建了一条长4.5公里,宽5米的乡村公路,并在鸡山脚下,庄子合作社修架分别长20米和80米水泥桥和铁索桥各一座,解决了三个合作社近百余户人交通不便过河难的问题,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二是抓了人畜饮水工程。在市财政处及县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今年全村修建容积50立方米的蓄水池二个,铺设自来水管6000多米,使全村98%以上的人口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三是在县电力公司等部门的支持下,自筹劳力1000余个,对全村农网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不但降低了因电路老化而形成
5、的乡村火灾隐患,而且电费也由原来的每度1元,降到每度0.49元,仅此一项,该村农民群众每年可减少支出2万余元,户均减少支出120元。四是实施了乡村亮化工程。鸡山坝村,地处陕甘两省交界,是陇南东大门,为了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在市财政处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给全村投资水泥、白灰200多吨,对120户农户住房进行了粉刷改造,并硬化了部分村庄路面。同时,市财政处还为该村配套供给了188套太阳能热水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因生活用柴而毁坏林木的问题,使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五是抓了教育基础建设工程。村委会认为,“乡村面貌要大变,基础教育要走在前”。村主任吴朝宏深有感触的说:这几年在全
6、村四个合作社中,吴家庄合作社变化最大,主要原因是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全社20岁以上的人口不足百人,但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就有8人,初高中文化程度占到了45%。为了提高全体村民的素质,村委会在开办农民夜校普及扫盲的同时,2005年他们还通过向县教育局争取,投资30余万元,修建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一座,购置课桌、板凳150多套,使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培养新一代农村人才奠定了基础。劳务输出——带来了新观念赚到了钱退耕还林之后,为了解决剩余劳力问题,乡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积极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南方市场劳务信息
7、,并在办理证件、证明等过程中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同时,还规定凡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对外出打工的人农民继续有效,从而使外出打工的青年解除了后顾之忧。通过引导,这个730余人口小村,每年到外面打工的青壮年达80余人。他们出去时两手空空,回来后腰包鼓鼓,更为可喜的,通过走出去,使这些山乡青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观念有了新转变。吴家庄合作社社长吴朝学,这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前几年通过外出打工学到了建筑知识,回到村里后,带动全村十几名青年,不但在全乡承建农村新民居,而且还到陕西略阳县境内承建民居,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土专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