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61601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0
《浅议浅论幼儿教育和幼儿幸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浅论幼儿教育和幼儿幸福幼儿教育和幼儿幸福──对幼儿教育的一种反思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我以为这还不够,幼儿教育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并且,我坚信,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本文试图对这一新题目作一种理论上的反思。1.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终极的幸福。幸福是主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同人生的内在生命气力联系在一起的。一切和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幸
2、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儿童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机体在生长发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长。儿童来到人世,就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进如蒙台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期。这个时期,不同于他的“生理胚胎”期,也不同于日后的成人生活阶段。蒙台梭利以为,“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时代,而是人生之初,即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正是人的潜能,其最伟大的工具,本身开始形成之时。不仅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精神胚胎期,儿童开始心理建构的工作。这种工作,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展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许的确不能缺少成人的协助,但儿童主要的
3、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气力使自己长大成人。“儿童并非毫无能力,并非须事事依靠成人,好似一只等待成人灌注的器皿。正是儿童‘创造’了人,没有一个人不是从曾经经历过的儿童时代的创造而长大成人的。”“是儿童自己从四周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儿童用这些材料造就未来的人。”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原动力。对于儿童来说,不受任何阻碍地投进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由于如此,我们必须把儿童在其内在的巨大潜能指引下的创造、建构活动,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建构和完善,是人类迈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须经历的过程。在
4、这个过程中,儿童“创造了人类智能的所有要素,以及人类所幸具有一切。”对儿童而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幸福的过程,只有当儿童的精神建构活动不断受到成人的无理阻挡的时候是例外。总之,儿童的幸福是和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一切违抗儿童成长内在气力的、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均无幸福可言的,甚至是不幸的。必须指出的是,幸福是一种真正的愉快,它可能外露,也可能内躲。所谓真正的愉快是指这种感受是发自儿童内心的,是和其成长的方向一致的。幸福的感受
5、能引发儿童不断地创造、探究和成长。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等均和幸福无关。2.幸福为什么和部分幼儿失之交臂现实生活是否让幼儿感受到了幸福?这个新题目涉及到影响幼儿生活的所有方面,本文受篇幅所限,无法对这个新题目作全面深进的讨论,而只从幸福为何阔别幼儿、至少是部分幼儿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讨论。首先,我要认定的一点是,很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我也断定,还有很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儿童有没有体验到幸福,不是凭成人往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
6、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要从儿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有那么多幼教专业人士在呐喊“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进行主体性教育”?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儿童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由于,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甚至某些教育理论中,儿童没有主体性体现,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儿童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进而可以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和儿童内在的不断萌发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并非所有的儿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社会、家长及教师应为儿童真正的
7、幸福而努力,这是一切真正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那么,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下,幸福是如何和儿童至少部分儿童失之交臂的呢?首先,幸福观的偏差。教师尤其是家长,经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裕,等同于成人为儿童创设的各种成人以为十分优越的条件。不可否认,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进步的确是影响人生幸福的一个方面,但这仅仅是外在的方面,物质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儿童同样也是如此。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儿童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越丰富,就越幸福。对有的儿童来说,各种图书的确会给他带来内心的愉快感受,
8、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的儿童在众多的图书眼前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图书并没有给他带来积极的感受。同样,有的儿童在钢琴眼前积极而兴奋,乐此不疲;但也有的儿童见了钢琴就烦躁不安。成人经常为儿童在不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