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背后故事

扫帚背后故事

ID:21256065

大小: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0

扫帚背后故事_第1页
扫帚背后故事_第2页
扫帚背后故事_第3页
扫帚背后故事_第4页
扫帚背后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扫帚背后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扫帚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东四义村村民每天把打扫卫生当成梳头洗脸一样的“功课”。  如今的东四义村“一把扫帚扫出新天地”,村容整洁干净。  太行山脚下、王屋山北麓,有个靠一把扫帚名扬全国的小村庄。它不算最穷,也不算最富;不算最洋,也不算最土;不像城市,也不像农村;过去“穷扫穷讲究”,如今“富扫富讲究”。这个村就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  半个世纪以来,东四义人挥动扫帚,把一个“穷村”、“病村”、“瘟疫村”,扫成了“小康村”、“健康村”、“城镇化新农村”。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前的37岁提高到76岁,

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爱国卫生运动55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东四义,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50多年能坚持下来,毫不动摇,靠的是一种信仰  东四义村靠扫帚起家,靠扫帚扬名。村里至今流传着很多顺口溜:“一天不扫不显眼,三天不扫很明显”、“小扫天天有,大扫三六九”、“早起十分钟,扫完再上工”、“自扫门前地,自栽门前树,自铺门前路”,全村用过的扫帚足够拉50节火车皮。解放前,这里是“不扫不讲究”,解放后是“穷扫穷讲究”,改革开放后是“富扫富讲究”,如今是“会扫会讲究”。可以说,一把扫帚扫出新天地。  村党支部书记田真炉

3、告诉记者:“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个别人做到容易,人人做到难;一时做到容易,几十年下来难。50多年能坚持下来,毫不动摇,靠的是一种信仰,靠的是毛主席亲笔题词的那面红旗。”  那面红旗,是“镇村之宝”,也是全村人的精神支柱。1952年12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东四义被评为全国十个卫生模范村之一。消息传来,老村支书刘克明兴奋得彻夜不眠。第二天,他骑着骡子,冒雪走太行,辗转到北京。他从周恩来总理手中接过奖旗,上有毛主席亲笔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毛主席的题词,东

4、四义人理解最深。  解放前,东四义村破败不堪,垃圾遍地,蚊蝇满天。村南有一条臭水沟,蜿蜒300多米,一块石头扔进去,成千上万只大蚊子扑面而来,遮天盖地。据《村志》记载:1943年前后,东四义发生了旱灾、蝗灾,伤寒、疟疾流行,全村死绝60户,共计360余人。1943年底,东四义几乎人人染上一种怪病,土话叫“疙痨”。先是胯间奇痒难忍,随后染遍全身,越痒越抓,越抓越烂。所以,东四义长期流行一首哀歌:“槐花开,麦根烂,大人小孩遭魔难。”这个“魔”,就是不讲卫生孳生的病魔。周围村庄的人把东四义称为“瘟疫村”,避而远之。  不

5、讲卫生,疾病缠身。搞卫生,是生存的需要,健康的需要。1951年,东四义开始了一场以“四净”(家净、院净、街道净、个人净)、“五灭”(灭臭虫、蚊子、老鼠、苍蝇、跳蚤)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家里干净了扫院子,院里干净了扫街道,地上干净了刷墙壁。村民们每天把打扫当成梳头洗脸一样,一天不扫就好像啥事没做一样。很快,东四义村就在全国“扫”出了名气。50多年来,“打扫”成了一种割舍不掉的传统。  从1982年始,东四义人延伸了“打扫”的内涵,开展了大规模的改水、改厕、改圈等运动。新建了自来水塔,铺设了3000米地下水管,全村吃

6、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厕所历经了一代又一代的改良,从加盖式、斜坡式、双瓮漏斗式到冲水马桶,现在的农民新居和城市一样,卫生洁具都讲品牌。家禽家畜全部圈养,鸡棚有纱窗,兔窝有竹帘,没蚊蝇,没臭味。连猪住的都是三层阁楼,吃、住、拉分家,既科学又实用。  如今,东四义人有了环保新概念。村里建起了专业清洁队,每天扫两遍,卫生监督员随时巡视。生活垃圾定点回收,集中填埋处理,填满了覆盖土壤,植树造林。生活污水也有专门的管道,经无害化处理后,再排入江河。  牙不刷,脚也不洗,躺下就睡觉,咱们村的人都受不了  张春旺是东四义村的“大

7、秀才”,曾担任村文化站站长,如今退休在家。他的家里很讲究,进门还得换拖鞋。  谈起卫生观念的变化,他的感慨很多:“东四义人讲卫生,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有的亲戚来家里,牙不刷,脚也不洗,躺下就睡觉,咱们村的人都受不了。这就是卫生观念的差距!邻村人说,吃在脸上,穿在身上,祖祖辈辈都这么活,你们穷打扫,还能顶饭吃、顶衣穿?我觉得,讲卫生是向文明进化,再退回去不可能了。比如在非典时期,全村人都很坦然,为什么?干干净净,瘟疫不来。最关键的是,人活出了滋味,活出了尊严。”  64岁的陈元成告诉记者,村里人都爱干净,到外村住宿很

8、不习惯。有一年,他去邻村看望女儿,在她家里住了一宿就赶紧回来了。老伴问为什么,他说:“环境太脏,苍蝇蚊子多,受不了,还是咱村舒坦。”  地上的垃圾易扫,观念中的“垃圾”难除。东四义人卫生观念的变化,也曾经历了一次次碰撞和交锋。  解放初期,东四义村疾病肆虐,迷信盛行,光神汉、巫婆就有六七个。很多村民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烧香胜过讲卫生,拜佛可以不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