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33637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0
《在亲属追悼会上的悼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亲属追悼会上的悼词第一篇:在亲属追悼会上的悼词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三天前的下午5时30分,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告别了她的亲人,也告别了这个她曾经生活过70个年头的世界,撒手归去了。眼看着妈妈痛苦地咽下最后一口气,我们做子女的内心犹如刀绞,悲痛万分。妈妈的一生,是工作的一生、奋斗的--生。对我们,她是慈母;对她的学生,又是良师。她毕生忠诚于教育下业,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厂多少栋梁之才。平日里,她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每个年头至少有300个夜晚,她总是伏在灯下备课、改作业至深夜.从不知道疲倦。对我们子女,妈妈
2、又是多么地慈祥可亲。文革期间,由于爸爸被隔离审查,妈妈独自挑起了培育我们趾妹四个的重担,不但在经济上养育我们,而且在政治上开导我们,使我们得以健康地成长,直至今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妈妈,您就是一只这样的牛,一只我们子女和您的学生所需要的孺子牛。如今,您却离我们而去了,叫我们怎么不哀伤恸哭呢?妈妈,亲爱的妈蚂.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悼念您,决心学习您的精神,勤垦踏实地工作,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息吧,亲爱的妈妈!儿子*女儿**泣挽第二篇
3、:追悼会上的悼词各位来宾、亲朋好友,大家好!感谢大家来参加xxx老人的告别仪式!xx年7月6日7时25分,这是个悲伤的时刻,有一位慈祥而坚强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亲人和朋友们,走完了平凡而又坎坷的人生,享年62岁。让我们沉痛悼念刘最荣老人。老人生于1946年6月28日,祖籍山西省繁峙县,因家境贫寒,少年丧父,锻炼了她坚韧的性格。成家后因为爱人常年在外地工作,她凭着坚强的毅力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带领儿女们春耕秋收,勤劳治家。在儿女们的眼中,母亲俨然是一棵参天大树,树荫下没有分,没有雨,只有温暖和爱。家
4、庭住址的每一次变迁都伴随着家境的一次次好转,直到去年全家在上海定居,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园,这也了却了老人多年的夙愿。因为常年的操劳病痛时常伴随着老人,xx年最终被确诊为脑萎缩,老人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并积极配合治疗,但情况不是很好,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xx年6月26日不幸再次降临到老人的身上,老人因感冒发烧引起肺炎反复高烧不退并引发浓毒症等住进医院,经医院多方努力最终救治无效,于7月6日辞世。老人的一生是勤劳简朴的一生,不为自己只为他人着想,(内容好:.hAOWOrd.)以坚强的毅力迈过了
5、人生的沟沟坎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她的家人。让我们以真诚的心为她老人家送行,让她顺顺利利地走完通往天国的阶梯。一路好走!让我们记住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将永远活我们的心中!xx年xx月第三篇:在xx追悼会上的悼词在xx追悼会上的悼词各位来宾、各位亲友:杨柳低垂、山河失色。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沉痛悼念xx。xx因病医治无效,于x年x月x日不幸逝世,享年x岁。他老人家的意外离去,对家庭、对村民、对地方事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此,我代表xx,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xx表达
6、最深切的哀思,对xx的家属表示再关切的慰问!xx同志历任生产队会计、村委委员、村主任、村支书等基层领导职务。他是党的好干部、村民的好领导。他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强烈的党性约束自己的言行。他严守财经纪律,从不以权谋私、从不与民争利;他处事公平公正,不畏权、不偏富、不踩穷、不压弱;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论是重大问题,还是细小琐事,都亲自过问,一抓到底;他热心村级事业,总是千方百计跑项目、全力以赴促发展。在他的带领和治理下,杨高村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村级基础一年比一年牢、村民日子一年比一
7、年好。xx的逝世,使党失去了一名好党员,使村上失去了一位好领导,使左邻右舍失去了一位好邻居,使子女失去了一位好父亲。他虽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他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1积极进取,在修炼心性、开创事业、升华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xx,腾云西行,一路走好!第四篇:追悼会上的悼词文原创投稿刘菊初同志的各位亲友、参加追悼会的各位来宾、同志们: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湘潭市城管系统的优秀干部、原湘潭市城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
8、离休干部刘菊初同志。刘菊初同志因病,于2014年5月27日0时16分不幸去世,享年88岁。在此,我谨代表湘潭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党委、湘潭市城管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对刘菊初同志的不幸去世,表示沉痛地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的慰问!刘菊初同志于1923年农历九月初七出生,祖籍湘潭县花石镇棋岭村人。他出生贫农家庭,幼年生活贫苦,还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给地主做零工,并靠卖柴贴补家用。穷苦的日子,培养了刘菊初同志吃苦耐劳的品德和敢于担当的勇气。1941年1月,18岁的他离开农村,只身来到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