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止于何处

网络谣言止于何处

ID:21229481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网络谣言止于何处_第1页
网络谣言止于何处_第2页
网络谣言止于何处_第3页
资源描述:

《网络谣言止于何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谣言止于何处    作者:王聃    2013-09-27    分享到:一个社会的网络谣言程度,对应的正是公共空间中的真相多寡。倘若公众获得公共真相的难度降低,那么他们相信网络谣言的可能性就会愈少。因为真相会给予其一种判断真假的现实标尺。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的网络谣言多发领域,依旧集中在官员的财产与腐败、政府预算与对社会秩序的过度维稳之中。它们正是社会公众长期呼吁增加透明度的公共领域。  近日,北京警方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根据群众举报,依法立案侦查,一举打掉一个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抓获网名

2、为“秦火火”的秦志晖,与网名为“立二拆四”的杨秀宇。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为非法牟取更多利益,秦、杨等人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譬如谎称动车事故发生后,外籍旅客获2亿元天价赔偿;譬如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恶意攻击中国的慈善救援制度;再譬如捏造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  更多的网络谣言制造者也在被打击。即便再过去许多个年头,当人们回想起这个格外火热的夏天,一定也会想起这场同样火热的网络谣言治理运动。网络谣言要不要治理?这当然不是一个问题。一些只为迅速提升网络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恶意网络助推与造谣行为,绝对不能成为法治社会的漏网之鱼。但与此同时,更值得思考的话题

3、还在于:网络谣言究竟该止于何处?毕竟,专项治理只是暂时强力度的,并不可常态持续。  让网络谣言止于法治  对于“秦火火”秦志晖与“立二拆四”杨秀宇,北京警方此次给出的罪名认定中包括涉嫌寻衅滋事罪。所谓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网络空间尤其是私密性十足的个人微博,是不是“公共空间”,这当然尚待商榷。但一个常识仍在于:虽然“互联网空间提供了一种无组织的组织”,但这样的共有世界却有着黏性,将人与人按照各种自设规则联结起来。虚拟的网络也应对接现实的规则,否则就要依法惩处。  于我们正置身的虚拟公共空间,理应最大程度地避免过剩信息所带来的社会负效应。需要提醒的是,依

4、法打击网络谣言,还须尊重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将恶俗炒作与网络维权举报、正常商业活动区分开来。如此“打击”才是无可挑剔的。  具体说来,正如有观察者所指出的,在法律范畴内打击网络谣言,能适用《民法》就不动用《治安法》,能适用《治安法》就不动用《刑法》;最后,一旦动用《刑法》第246条,就必须严格刑事诽谤的构成要件,包括:按照最高检的规定,相关批捕权上提一级;必须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必须是“情节严重”;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是自诉案件。否则,“依法”就难免扩大化打击。  让网络谣言止于智者  网络谣言究竟多到什么程度?今天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5、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称,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  网络热点舆情案例中谣言超1/3,这结论乍听令人心惊。但它完全也可以换成另一种表述,即“网络热点约七成不是谣言”。直面“网络热点约3成是谣言”的结论,为什么许多围观者会顿生出沉重感来?那就是一些人不相信网络发言者具备这样的自觉约束能力。但此种心态经不起推敲,“网络热点约七成不是谣言”的调查结论足以说明,网民也是现实公民,他们同样具备足够的边界与身份意识。大部分的网友都很理性,既非谣言的恶意制造者,也不是谣言的客观传播者。  正因如此

6、,在治理网络谣言时,必须相信网络本身的自净能力。《谣言的内幕》一书曾经这样写道,谣言是“夹杂了个人对世界主观臆测的公众信息”,“表达了试图认知生存环境的人们的忧虑和困惑”。要杜绝这样的忧虑与困惑。一方面,要求我们每个“网络人”都做一个智者,即在转发与评论一则新闻或微博时,不妨先停留下来思考3秒,从常识和基本的科学精神来判断其真伪。如果确实是有着不怀好意的虚假消息,就不再加以传播,让谣言止于个体的智者;另一方面,要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与公开的讨论,只要这两者并存,在讨论与交锋中,大多数人应该都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让真相进而呈现。网络谣言自然也就无生存之地。此外,也不妨引导专家多发言,让

7、知识分子来还原真相,以自身公信来消弭谣言。  让网络谣言止于获得真相的能力  说到网络谣言,有两个舆论学常识被观察者反复提及。一个是谣言的产生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一个是学者卡普费雷提出的观点,谣言本质上一种“反权力”。因为谣言热衷于揭露秘密,提供假设,逼迫上位者开口说话,做出解释。“谣言揭露了人们丝毫未产生怀疑的事和某些隐藏的真相,从而增加政权的透明度,并孕育了反权力。谣言起到了一种干扰作用,是第一自由广播电台。”两者事实上都说明,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