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

ID:21227346

大小:41.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20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_第1页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_第2页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_第3页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_第4页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

2、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通感,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让人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为用,是人类拥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心理学认为,某一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某一分析器从而触动某一兴奋点,由于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也可以引起其他相关联的兴奋点的兴奋,形成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联觉现象,即所谓的通感。

3、  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存在的,但这种普遍出现在人的生活经验中的通感,大都是自发的,还不能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被应用于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应是一种超越自发而成为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着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例如在严遂成的“风随柳转声皆绿”一句中,诗人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先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有形体,才能获得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从而组合成绿色的“声”这一新奇的审美意象。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以诗人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就不能产生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与融合,当然也就难以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  诗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也是

4、产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瑛在《诵托马斯·蔓墓》中写下的诗句:“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钟声”被“打湿”,对此如以理智去审视显然是不通的,但却符合诗人情感逻辑的发展。诗句中听觉与触觉的联通,是因诗人哀情的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性的串连,站在托马斯·曼的墓前,诗人胸中弥漫着沉痛的悲哀之情,所以感到那连绵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河水,那低鸣的钟声也像浸湿在泪水之中诉说着哀情,“打湿了”的“钟声”这一触觉与听觉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创造,实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投射到外物上的结果。  在诗的通感反应中,当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时,二者总是在美感或情绪色彩上具有相通之处。所以诗

5、人在运用通感艺术时,总要考虑几种不同感觉中的某种相似,使一种感觉转化为美学上与之相通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另一种感觉。覃子豪在《追求》中曾写下这样的通感诗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在这里,视中之物的“落日”发出了“感叹”这种听中之音。视觉与听觉在此能够进行挪移的基础,是“落日”’与“感叹”都具有“感伤”这一共同性的因素,使视听的转换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如果忽略了几种不同感觉中的相似之处,便会使通感走向随意主观的形式主义,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1.下列对于通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由某种感觉引发而超越这种感觉的局限,让人领会到另一种感觉,

6、如由视觉引发而让人产生听觉感受。  B.人类的感觉可以相互挪移,感官也可以交相为用,这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人们产生通感。  C.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通感是兴奋强度和兴奋区域的关系引起了其他相关联的兴奋点的兴奋而形成的联觉现象。  D.诗歌审美创造中的通感,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艺术的心理思维规律,与生活经验中的通感有所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有正常人都具有产生通感的生理机制和主客观条件,在人的生活经验中,自发地产生通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B.严遂成以自觉发挥的创造性想象为中介,把属于听觉的无形的风声想象成为有形体,进

7、而获得了风被柳染“绿”的视觉感受。  c.诗人感情的渗透会产生一种想象性的串连,形成诗句中不同感觉的联通。这符合诗人的情感逻辑发展,也禁得起理智的审视。  D.诗人运用通感手法时,不同感觉在美学角度上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是使感觉的转化具备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诗人来说,必须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审美意象,否则通感难以成为艺术审美创造的手段。  B.诗人李瑛把自己的主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